前一陣子我看到印度媒體夸口,說他們的國力超過中國,原因是他們的人口比中國多。今天看到梁建章教授的警告,我覺得有點嚇人,但數據擺在那,不得不信。
他直言,如果不早點出手干預,2064年印度人口可能達到中國三倍。他的意思是,不是印度人口多了,而是中國人口少了。具體怎么算的?中國當前生育率低,每代人幾乎減半,長期下來人口從14億可能縮到6億左右。當然,印度雖也會降,但維持平衡,峰值能到17億。
![]()
人口隱患——低生育率下的“無聲收縮”
提到梁建章,很多人先想到的是攜程的聯合創始人,但在人口研究領域,他更是深耕多年的“吹哨人”。從2010年代開始,這位兼具企業管理經驗與學術功底的北大教授就反復提醒:人口政策必須及時松綁,否則將埋下巨大隱患。
2022年堪稱中國人口發展的“轉折點”:全年出生人口僅956萬,而死亡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人口負增長時代正式到來。盡管2024年出生人口小幅回升至954萬,較2023年的902萬探底反彈,但這點點起色在強勁的下行慣性面前,更像是“曇花一現”。
梁建章在2025年的最新分析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反彈主要依賴短期政策刺激,而非生育率的根本性回升——當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約1.0,遠低于維持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2.1。
生育率低迷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新生兒數量的“斷崖式下跌”。梁建章的研究模型顯示,中國新生兒數量可能在7年內實現減半,到2030年將降至450萬左右,甚至有跌破400萬的風險。
![]()
比新生兒減少更緊迫的,是老齡化浪潮的“加速侵襲”。2022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達13.7%,距離深度老齡化社會(14%)僅一步之遙。隨著“嬰兒潮”一代陸續退休,養老壓力正從個體家庭向社會系統傳導:養老金支付缺口逐步擴大,2024年部分省份已出現“寅吃卯糧”的情況,據測算,若生育率維持現狀,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將減少1億,制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首當其沖。
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的人口問題還伴隨著“高成本抑制生育”的惡性循環。當前中國城市化率已達65%,高房價成為壓在年輕夫婦身上的“大山”——全國平均房價收入比高達25倍,一線城市更是超過40倍;教育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接近40%,從早教到升學的“軍備競賽”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說的再直白點,嚇得年輕人都不敢生孩子了。
梁建章曾算過一筆賬:一個一線城市家庭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平均成本超過100萬元,這還不包括住房等隱性支出。在這樣的壓力下,“少生優育”甚至“不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
反觀印度,雖然仍面臨貧困、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但人口結構的優勢已開始顯現。2025年印度人口已突破14.64億,2024年上半年新生兒就達1140萬,全年預計超2500萬,是中國的2.5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印度中位數年齡僅28歲,15歲以下人口比重達25.3%,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僅6.9%,年輕的人口結構不僅為其帶來充足勞動力,更孕育了巨大的消費潛力。兩相比較,中國曾經的人口優勢正在悄然流失。
三倍差距的警示
梁建章在新書中拋出的三大警示,每一個都直指人口發展的核心矛盾,而其中最具沖擊力的,莫過于“40年印度人口超中國三倍”的預測。
根據他的模型測算,若中國維持現有生育率1.0不變,到2064年總人口將下滑至11億以下;而印度生育率雖也會下降,但仍能維持在1.9左右,人口峰值將在2064年達到17億,屆時中印人口比例將接近1:3。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基于兩國人口結構和生育趨勢的理性推演。
![]()
先看“七年新生兒減半”的預警,這是三倍差距的“起點”。2022年中國出生956萬,印度出生2400萬;按照梁建章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新生兒將降至450萬,印度仍能維持在2200萬左右,差距將擴大至近5倍。
新生兒數量的懸殊,意味著兩國未來勞動力儲備、消費市場規模的差距會持續拉大。當前中國人口密度148人/平方公里,高于歐洲的73人/平方公里,但按現有趨勢,2064年中國人口降至11億后,密度將降至85人/平方公里,低于屆時歐洲的平均水平。
可能有人覺得“人少了更舒服”,但對中國這樣的疆域大國而言,人口密度不足絕非好事。歐洲小國能靠移民彌補人口缺口,但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人口分布本就不均衡——東部沿海密度極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卻面臨“空心化”,東北部分城市人口流失率已達20%。
人口密度過低會導致邊疆開發乏力、基礎設施利用率不足,甚至影響國土安全布局。高鐵網、輸油管道等大型工程的維護成本會大幅上升,中西部的資源優勢也難以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守著金山卻沒飯吃”的尷尬局面。
![]()
梁建章通過測算發現,出生率每下降1‰,GDP增速就會損失0.5%。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騰飛,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人口紅利”。但隨著人口收縮,消費引擎的動力會逐漸減弱:2064年中國14億人的市場將縮水至11億以下,而印度17億人的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增量來源。
梁建章提出“人口=規模×素質×交流”的公式,中國目前在人口素質上仍有優勢——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7.8%,遠超印度的28%,但規模的萎縮會逐漸抵消這種優勢。
試想,40年后,印度擁有17億人口基數,即便素質仍低于中國,其培養的科學家、工程師、軍事人才的絕對數量也可能超過中國。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人口規模直接關系到市場影響力、文化傳播力甚至軍事動員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正試圖抓住人口紅利窗口。雖然印度的養孩成本僅為中國的1/5,35%的城市化率和農村土地私有制度支撐了多子模式,但印度政府也在發力提升人口素質,加大教育投入,2024年教育預算增長12%,重點普及職業教育。而中國若不能扭轉人口收縮趨勢,即便人均GDP繼續增長,整體國力的下滑也將難以避免。
![]()
從“不敢生”到“愿意生”需要怎樣的推力
面對嚴峻的人口形勢,梁建章強調:“干預不是要回到過去的生育水平,而是要阻止人口斷崖式下跌,為國家發展爭取時間窗口。”他提出的一系列建議,既著眼于解決當下的生育痛點,也兼顧了長期的制度建設,很多思路已被納入政策實踐,但要真正見效,還需“精準發力、久久為功”。
降低生育成本是“第一道突破口”,而住房和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梁建章建議,應通過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對多孩家庭實行房貸利率減半等政策,緩解住房壓力。
這一建議已在部分地方落地:廣東對三孩家庭購買首套房給予最高30萬元的補貼,杭州推出“生育友好型住房”,優先保障多孩家庭的購房需求。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遏制房價過快上漲。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需要“從懷孕到入學”的全鏈條保障。企業應落實彈性工作制和延長生育假,政府需大力建設普惠性托兒所。目前,全國已開始推進這兩項措施:生育假已延長至1年,部分省份還給予男方不少于30天的陪產假。等。
![]()
40年彈指一揮間,人口問題的影響雖不會立竿見影,卻關乎國家的長遠未來。梁建章的警告,不是“末日預言”,而是“清醒劑”。畢竟,任何宏偉的藍圖,最終都要靠“人”來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