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空戰失利的憋屈還沒散,美國智庫一份“印度空軍排世界第三,僅次美俄”的報告直接給印度打了劑“強心針”。雙重刺激下,印度徹底放開手腳——千億盧比買導彈、萬億盧比造軍艦、兩萬億盧比購戰機,一波波“砸錢式”軍備升級操作密集上線。這波操作不只是補短板,更是要搞海陸空天全方位逆襲,野心值直接拉滿!
![]()
導彈領域先發力:千億盧比砸出“攻防雙盾”
印度把導彈當成“先手棋”,直接掏出1000億盧比掃貨,S-400、S-500防空導彈、布拉莫斯遠程超音速導彈這些國際頂流裝備全被列進采購清單,目標就是快速提升“現代化導彈濃度”。按照印度的規劃,到2035年要達成兩個硬指標:一是現代化導彈占比必須超50%,把老舊裝備全換掉;二是針對老對手巴基斯坦,有優勢的導彈占比要沖到30%,確保沖突時能“拿捏”住導彈威懾權。這套組合拳下來,既有防空反導的“防御盾”,又有遠程打擊的“進攻矛”,攻防一體的架子算是搭起來了。
海軍放大招:萬億盧比造航母,要當“印度洋霸主”?
想在印度洋站穩腳跟,海軍必須硬核!印度直接砸1萬億盧比搞海軍升級,其中新型航母是絕對的“C位項目”。除了大型航母,下一代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無人作戰系統也全安排上,連艦載戰機、遠程反艦導彈這些“配套buff”都要自己研發。按照計劃,光下一代驅護艦就要買5-10艘,這規模足以攪動區域海上力量格局。莫迪視察新航母時更是放話:“光聽我們航母的名字,巴基斯坦就得犯怵”,這自信程度也是沒誰了,明擺著要靠海軍實力壓過對手。
![]()
空軍接棒加碼:兩萬億盧比掃貨,硬撐“世界第三”門面
被美國智庫捧為“世界第三”后,印度空軍直接掏出2萬億盧比“刷裝備”,既要保住面子更要提實力。采購清單走“內外兼修”路線:引進的陣風戰機花了約9000億盧比(超100億美元),國產光輝戰機也砸了4000多億盧比支持;更狠的是,156架國產“兇猛”輕型武裝直升機的訂單就值6270億盧比(約73億美元),擺明了要扶本土裝備一把。當然,印度沒忘了“沖高端”——第五代隱身戰機加配套發動機的研發已經啟動,就是想擺脫對外國裝備的依賴,真真切切坐實“第三空軍”的位置。
啃硬骨頭:6500億搞發動機,要破“卡脖子”難題
航空發動機是印度國防的“老大難”,堪稱“卡脖子”的關鍵。為了破解這個困局,印度掏出6500億盧比買1100多臺發動機,美國通用、英國羅爾斯·羅伊斯、法俄等國的貨全要,采購周期拉到2035年,就是要保證戰機有穩定的“心臟”可用。但印度不只想“買現成的”,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的目標也擺上了臺面——走“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路子,慢慢把國產化率提上去,從根上解決動力系統的依賴問題。
![]()
全方位開掛:坦克、高超武器全安排,要建“全能防務網”
印度這波升級可不是“單點突破”,而是全方位開掛!地面上要研發新一代主戰坦克;新武器領域直奔高超聲速武器、定向能武器、智能彈藥這些“黑科技”;單兵裝備和后勤保障也跟著升級。單說2025年7月,就批了10個采購項目,總金額達1.05萬億盧比(約123.1億美元),花錢的速度堪比“流水線”。
說白了,印度這波“砸錢式”軍備升級,根本不是臨時起意的采購,而是國家層面推動的“系統性強軍工程”。核心思路很明確:用真金白銀當敲門磚,一邊買國外先進裝備補短板,一邊扶本土制造練內功,走“兩條腿走路”的路子。最終目標就是靠“印度制造”實現國防自主,再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有分量的防務玩家。這波操作下來,不僅區域軍力平衡要被攪動,印度國防工業的未來也被綁上了這輛“高速列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