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民政局門口撞見老同學林姐,她手里攥著紅本本,臉上的表情比當年高考查分還復雜。“三婚了”,她苦笑一聲,“前兩次以為是找避風港,結果都是漏雨的草棚”。這場景讓我想起后臺總收到的私信:“30歲離婚帶娃,該隨便找個人搭伙過日子嗎?”“明明過得像合租室友,為了孩子該不該忍?”
張愛玲早就說過:“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現在這圍城更有意思了,有人在城里拆墻鑿洞要逃出來,有人在城外揣著號碼牌焦慮排隊。上周刷到個扎心數據:2024年全國離婚率比結婚率高12%,但再婚人群中,三年內再次離婚的比例高達43%。這哪是找伴侶,簡直是在玩“婚姻俄羅斯輪盤賭”。
楊絳先生晚年接受采訪時說:“好的婚姻是兩位一體,壞的婚姻是一場修行,但沒必要非得在火坑里修行。”深以為然。我表姑今年52歲,守著“為了孩子不離婚”的信念熬到女兒出嫁,結果剛放飛自我就查出中度抑郁。心理醫生說她這是典型的“情感耗竭綜合征”就像手機一直開著低電量模式,表面看還能用,其實電池早就廢了。
![]()
現在年輕人通透多了。前陣子95后同事小周被催婚,直接甩出靈魂三問:“結婚能讓我工資翻倍嗎?能幫我搞定房貸嗎?能保證不增加我的家務量嗎?”三個問題把她媽噎得啞口無言。這屆年輕人算得門兒清:根據《中國婚姻幸福感報告》,已婚人群的幸福感中位數是6.8分,而高質量單身人群是 7.2 分。也就是說,瞎結婚還不如單著爽。
后臺常有讀者問:“離婚后遇到個條件還行的,要不要將就?”我的建議是:先去超市買棵白菜都得挑挑揀揀,挑后半輩子的伴侶咋就突然降低標準了?心理學上有個“損失厭惡效應”,就像你丟了100塊錢的痛苦,需要撿到200塊才能彌補。婚姻失敗帶來的創傷,往往需要遠超預期的幸福才能修復,而不是隨便找個人“填空”。
我閨蜜阿May的經歷特別典型,32歲離婚后,在家人催促下迅速再婚,結果對方不僅藏私房錢,還把她當免費保姆。去年她果斷止損,現在開了家花藝工作室,周末帶著老媽去自駕游。“以前總怕別人說三道四,現在才明白,那些嚼舌根的人,既不會幫你還房貸,也不會替你受委屈。”她朋友圈最近更新的狀態特別戳心:“與其在婚姻里當超人,不如在單身時做自己。”
![]()
想對所有在婚姻路口徘徊的姐妹說: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不如搞錢。我前同事Lisa離婚時凈身出戶,35歲拿著僅剩的5萬塊錢創業,現在公司年利潤七位數。她說最爽的時刻不是簽大單,而是有次發燒,自己打120去醫院,躺在病床上還能遠程開會,這種掌控感,比任何男人的承諾都踏實。
記得《東京愛情故事》里莉香說:“我不會因為孤獨去愛一個人,只會因為愛一個人而感到孤獨。”婚姻從來不是人生的必選項,幸福才是。就像買衣服,與其勉強穿件不合身的名牌,不如選件舒服的 T 恤,畢竟人生這場秀,觀眾只有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