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很多年輕人,節日寧愿一個人待在出租屋里,也不想回家。不是不想家,是回家太累。
大家都懂,那種被親戚圍著問問題的感覺,真的是比上班還難受。每年一到節假日,朋友圈里一半的人都在發“留在工作地過節”。其實都不是真忙,是不想面對那些尷尬的問題。
我認識的同事阿強說,他去年國慶回家不到兩天就跑回來了。他一回家,媽媽就開始問他什么時候結婚,親戚還問他買房了嗎、工資多少。阿強說,飯桌上每個人都在打聽他過得怎么樣。說是關心,其實都是在比較。他說,吃頓飯都像開會,誰都逃不掉。
我朋友小王27歲,在杭州打工。她說自己已經兩年沒回家過年了。她爸媽每年打電話都說別人家孩子都回來了,問她怎么還不回。她說她不是不想回,只是回去會被各種人問:有對象嗎?工資多少?打算在哪買房?她說她真的回答不出來。她說,現在一聽到節日,就開始焦慮。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不是不想家,而是害怕回家。害怕那種被拿來比較的感覺。身邊的朋友結婚、生孩子、買房,而自己還在租房、加班、還貸款。誰都不想在親戚面前顯得混得不好。
我還認識一個送外賣的小哥,他說自己老婆孩子都在老家,但已經三年沒回去了。他說車票貴,回去要花錢,來了還得發紅包,還得請客。他說干脆不回了,趁著節日多跑幾天單,能多掙點錢。
其實這種想法挺普遍的。大家都想家,但也都清楚,家現在不是能讓人放松的地方。回去一趟,花錢、受氣、被問,最后還得帶著一肚子煩回來。
很多年輕人都說,現在的節日就是“誰最有錢誰最風光”。回去沒買房的被問什么時候買房,沒對象的被問什么時候結婚,單身的人被說挑剔,結婚的人被催生。永遠都有下一個問題在等著你。
我有個同事說得很直白,他說:“我不是不想家,我是不想被問。每次回去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這句話挺扎心,但也很實在。
有時候一個人待在出租屋里,雖然孤單,但起碼清凈。沒人問工資,沒人問婚姻,沒人比較。點個外賣,看個電影,反而覺得輕松。
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太難了。房租高、工資低、壓力大。自己在外面已經夠苦了,還得應付家里的期待。誰不想回家?可有時候家成了最讓人害怕的地方。
有些父母也不明白,孩子不是不孝順,是回家太累。每個節日都變成一次“匯報大會”,讓人無從開口。那些看似關心的問題,其實都是壓力。
以前小時候盼著放假回家,現在放假反而不想動。有人說長大后最怕過節,因為過節就意味著要回家。聽起來扎心,但是真的。
也許以后我們會重新喜歡回家,但至少現在,太多人回不去了。不是因為車票貴,也不是路太遠,而是那頓飯上說的話,比在外面打工的辛苦更讓人受不了。
一個人過節,聽起來可憐,其實是很多人無奈的選擇。比起被逼問,被比較,被否定,一個人待著,反而更像是一種喘口氣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