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亡于藩鎮,藩鎮之禍起于唐玄宗,所以唐玄宗就是罪魁禍首。這是很多人的觀點,但其實弄懂了藩鎮的本質后,您就會另一個結論:換誰當皇帝也跨越不了藩鎮的陷阱!
![]()
藩鎮之所以無法根治,原因就一個:本質上,藩鎮進化成了庶族階級依附的母體,并以摧毀豪族集團的母體大唐帝國為終極目標。它從誕生到發育、壯大,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府兵到募制,藩鎮的沃土良田
沒有募兵制就是沒有藩鎮,而在募兵制之前,大唐實行的府兵制,那么大唐為何要“改府為募”呢?
所謂“府兵制”就是一種“兵民分離”、“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您大概糊涂了,既“分離”又“合一”,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
其實這里的“分離”是指朝廷將百姓的戶籍劃分成了“軍籍”和“民籍”兩類,二者獨立管理,這就叫做“分離”。這其中,民籍由地方管理,軍籍由朝廷直管,只有擁有軍籍的人才有資格穿軍裝。
所謂“合一”,是指這些士兵其實不是“職業兵”,他們“亦兵亦農”,“戰時為兵,閑時為農”,兼具兩種身份。
李世民在位期間設立了兩百多個折沖府來管理府兵,這些府兵承擔著從宮廷宿衛到戍守邊疆,以及各種作戰任務。
府兵制最大的好處是兵源固定,而且節省開支。唐初的士兵服役基本上是義務的,甚至連服裝、差旅費、食宿費都要自掏腰包。
![]()
問題來了,府兵們靠啥生活?這倒不是府兵們“政治覺悟高”,而是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土地和免稅政策。
一個府兵可獲得大約400畝地,即便將來退役了,也可以獲得一半左右的“永業田”。也就是說,一戶農民只要有一人參軍,就可以賺取養活全家幾輩人的永久產業。
除此而外,府兵的田是不需要納稅的,其家人也不需要服徭役,可謂一人穿軍裝,全家都享福。更重要的是,一個府兵平均每年的服役時間還不到半年,大部分時間都可以在家種地。
當然,府兵還有一些隱形福利,比如某些好差事也會有補貼,充當宿衛兵馬時經常接觸上流社會,機會多。
![]()
總之,府兵雖然是“義務兵”,其實背后的利益太大了。那么,看起來兩全其美的府兵制為何破產了呢?原因很簡單,土地資源枯竭了。
府兵制誕生于西魏,至唐朝初年,百年間戰亂不斷,人口驟減,大量的土地荒蕪,土地資源極其豐富,這就是的根基。
隨著社會生產的恢復,人口暴增,閑置土地逐漸沒了,伴隨著豪族集團對土地的兼并,公田資源也日漸枯竭,府兵制就成了空中樓閣。
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接受朔方節度使張說的建議,裁撤20萬府兵,又從地方募兵13萬,組成“彍騎衛隊”,這件事可是募兵制的起端。
![]()
事實證明張說的判斷非常準確,由于府兵們的福利下降,造成士兵大量逃亡,戰斗力不足,而募兵雖然會增加朝廷開支,但士兵的戰斗力會倍增。
從那以后,唐朝的“府兵制”就名存實亡了,嘗到甜頭的唐玄宗開始全面實施募兵制。可是誰也沒注意到,這個積極的勢頭其實就是藩鎮毒瘤的沃土良田。
第二階段:兵源本地化,不經意撒下的毒種
府兵制的兵源主要集中在兩京,士兵們去邊疆服役屬于“出差”,而募兵制基本上采取“就近錄取”的原則。
![]()
唐初的北部邊疆占了70%的軍力,因此形成了以平盧、范陽、河東、碩方、河西、隴右北方六大藩鎮,而這些地方長期處于戰爭狀態,因此民風彪悍,兵源的質量極高,于是邊軍開始在“本地化”的道路上狂奔。
這就帶來一個隱患——向心力的逐漸缺失。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以前的府兵生活在大唐的腹心,對朝廷的忠誠度要遠高于募兵。尤其當那些募兵還夾雜了大量的胡人時,更加速了這種向心力的缺失。
更可怕的是,出于成本考量,朝廷的物資調配也從中央調撥變成了本地就近供應,這使得朝廷的存在感削弱。
![]()
士兵們生于本地、食于本地,所有的利益都在本地,朝廷就成了一個模糊的符號,請問他對朝廷的情感維系在哪里?于是士兵只知上級,不知朝廷。
第三階段:朝廷與地方的割斷,怪胎發育期
如果僅僅是中下層士兵對朝廷的忠誠度下降還好辦,麻煩的是作為藩鎮的最高統帥,他們也開始離心離德了,而導致這一惡果的無疑是李林甫的一個建議。
李林甫對唐玄宗說,咱漢人不適合當節度使,他們與朝廷的利益關系千絲萬縷,文武勾結就是個大麻煩。胡人單純,在朝廷沒利益,又善戰,好控制,所以嘛,應該節度使要用胡人,同時杜絕節度使入朝為官。
![]()
唐玄宗竟然接受了,當然,我們也不能粗暴地說李隆基糊涂,他確實也飽受漢人節度使的“折磨”。
在此之前,節度使都是從朝官中選派,如果誰的戰功突出,便可以入朝為相,此所謂“出將入相”。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節度使們的根本利益在朝廷,出鎮對他們來說是“鍍金”,不大可能因為手上有兵權就三心二意。但隨著王忠嗣事件的爆發,以及皇甫惟明與韋堅的交接,讓唐玄宗產生了不安全感。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妙計”戳中了最脆弱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