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高原的群山環抱中,一座金色的豐碑巍然矗立了三十多年。每當夕陽西沉,陽光掠過海拔3100米的雪山,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碑便會綻放出奪目的金光,宛如熊熊燃燒的火炬——“金碑夕照”奇觀曾是這片土地上最壯麗的風景之一。歷經幾十年的風雨侵蝕,這座被譽為“中華第一金碑”的豐碑漸漸褪去了初建時的光彩,銅銹爬上了碑體,水磨石地面的殘損如同草地上的彈痕,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2024年,中鐵文保團隊踏上這片土地,肩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讓長征豐碑重現當年的輝煌。
![]()
一座豐碑,一種精神
“長征是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這座金色豐碑更顯厚重。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建成于1988年,高41.3米的主碑,象征著紅軍途經413個縣市的漫漫征程;三角主碑寓意紅軍三大主力團結北上;碑頂14.8米高的紅軍戰士銅像,雙手高舉“V”字造型,宣告著長征的勝利。這座中國唯一紀念長征勝利的綜合性紀念碑,正是新時代傳承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的生動見證。
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實踐行者和紅軍長征精神的有力傳承者,“中鐵文保”這支央企專業隊伍始終堅持“保護歷史,傳承精神”的使命擔當。2020年,團隊在四川會理皎平渡創造了“全國首例水下遺址保護工程”的標桿案例,成功守護了紅軍長征渡江的珍貴記憶。在接到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碑這一紅色革命文物保護任務后,他們勇挑重擔,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獨特的技術優勢構建了一套融合材料科學、精密工藝與智能管控的專業化治理體系。
![]()
高原上的守護:匠心與科技雙重奏
修復這座紀念碑并非易事,而是一場與自然較量、與時間賽跑的精密工程,面臨著多重嚴峻考驗——高海拔地區含氧量不足,施工人員需在搭建42.5米高的腳手架中精準操作,如同在“繃緊的弓弦上調琴”,容不得半分差池;高原天氣瞬息萬變,冰雹、暴雨、大雪常不期而至,施工班組必須迅速撤離,確保“人撤具清”,不留任何安全隱患;材料轉運僅靠后山的一條泥沙路,若遇雨水沖刷,行人舉步維艱,當車輛深陷泥濘時,工人們甚至要用肩膀扛起建材,一寸寸地挪向山頂……但任何困難都難不倒這支央企鐵軍。
![]()
2024年3月,勘察設計與科研團隊同步進駐現場,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前期準備工作。到達紀念碑需要攀登609級臺階,總高度約100米。這些臺階象征紅軍長征經歷的609次戰斗。如今,團隊成員每天都要攀登這條路,每次耗時約半小時,高原缺氧和山頂強風給攀爬帶來很大困難,對體力和耐力都是挑戰。歷時近5個月,團隊開展了工程測繪、勘察,前期試驗和方案設計等多項工作。同時,為保障文物保護與修復的科學性,科研團隊充分發揮優勢,聯合材料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依托室內外試驗數據與行業前沿經驗,針對主碑碑體銅板存在的典型病害,依托室內微觀分析試驗、現場模擬驗證數據等系列工作,總結出了一套金屬質文物表面污染物勘測、表征、分析、處理和封護工藝,這成為后續成功實施修復的“關鍵一環”。
![]()
2025年4月,“金碑”修復工程正式啟動。首要任務是處理青銅表面的銹蝕問題——部分銹跡已滲入金屬內部,如果粗暴打磨,會毀掉銅板原有的質感。團隊采用差異化修復方案,針對銅銹和焊疤,選用專業清洗劑精準除銹;在處理水漬結垢時,采用超純水配合溫度可控的蒸汽噴射技術,實現高效清潔;而對于表面劃痕,則通過精細化打磨結合特殊拋光工藝,最終達到完美的修復效果。這種分類處理的方式既能有效解決問題,又能最大限度保護材料不受損傷。隨后,團隊為“金碑”實施長效防護措施——團隊采用多維度防護體系,先運用顯微清潔工藝無損處理表面,再利用創新環保納米涂層技術形成一層致密的鈍化層;同步實施精準溫控鈍化工藝,在特定溫度環境下催化生成致密防護層。整套方案融合“微創干預”理念,在確保文物原真性的基礎上,實現抗腐蝕性能與自然質感的平衡。
![]()
在紅軍長征勝利89周年之際,中鐵文保團隊經過270多天的修復工作,圓滿完成了紀念碑的保護修繕工程。碑園重新開放當天,“金碑夕照”景觀重現,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參觀。修復后的紀念碑莊嚴矗立,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紅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誓言。(中國中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