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會晤剛透出一絲緩和信號的節骨眼上,美軍卻在亞太悄悄點燃了一根“引線”。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披露,美軍印太司令部已悄悄下令,準備在南海進行一場“武力展示”的行動,初步計劃動用“海馬斯”火箭炮系統向黃巖島附近發射遠程導彈。
不過,連美媒都承認,這場行動可能“雷聲大雨點小”——既無具體時間地點,也可能在最后一刻取消。
按照美方的說法,這次行動被視為向中國展示“威懾力”,但外界普遍認為,美方此舉更多的是為了“撿回面子”。
72小時前,美軍剛剛經歷了一個“尷尬”時期。
![]()
就在特朗普訪問亞洲期間,部署在南海的“尼米茲”號航母竟在30分鐘內連續墜毀兩架艦載機,這也讓正在訪問的特朗普臉上有點掛不住,慌忙對外解釋稱,“應該是燃油的問題”。
中方還提出,只要美國發出請求,中方就會施以人道主義援助,幫忙打撈。但是美方并未回應,反而是接連墜機的“尼爾茲號”航母打道回府了。
而就在這起事件發生幾天后,印太司令就被曝光要搞這么一出,試圖用導彈試射找回場子。
然而,這場秀肌肉的時機與方式,反而暴露了美軍的戰略焦慮。
更諷刺的是,美軍這場“秀肌肉”還得借道盟友。
報道稱,“海馬斯”可能從菲律賓海岸發射,而菲律賓陸軍剛在2025年10月成立首支戰術彈道導彈營,裝備的正是美制“海馬斯”。
這套系統不僅能發射M26A2重型火箭彈,還可搭載射程300公里的陸軍戰術導彈,讓菲軍首次具備中近程精確打擊能力。
![]()
與此同時,美軍在菲部署的“堤豐”導彈系統雖被口頭承諾撤離,直至2025年仍以小批量活躍。
盡管官方聲稱部署不超過4套,但其2000公里射程的戰斧巡航導彈若靠前部署,足以覆蓋南海關鍵航道與中國東南沿海。
但美軍的“暗樁”早被中方導彈體系鎖定。
今年9月中國已經在公開活動中展示了多款導彈,已形成覆蓋“堤豐”的立體打擊網:
長劍-20A空射巡航導彈:由轟-6K搭載,射程覆蓋駐日、韓、菲全部美軍基地;
長劍-1000超音速巡航導彈:首創“北斗+雷達+紅外”三重制導,精度達0.5米級,專攻加固目標;
鷹擊-18C:可從艦艇、潛艇多平臺發射,配合無人機群實施飽和攻擊等等。
相比之下,“堤豐”搭載的“戰斧”仍停留在二代巡航導彈水平,面對中國“快、準、狠”的導彈雨,生存率堪憂。
更關鍵的是,解放軍并非依賴單一武器,而是通過數據鏈將偵察、指揮、打擊單元融合——美軍的“堤豐”在發現即摧毀的體系面前,生存窗口可能僅有分鐘級。
![]()
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在與日本防衛大臣高市早苗的會晤中,直接把“軍事訂單”擺上了臺面。
特朗普高調贊賞日本增加國防開支、采購美國裝備,看似強化同盟,實則是用日本錢包給美軍亞太存在輸血。
這種“盟友沖鋒,美國坐鎮”的模式,暴露了華盛頓的戰略困境:既想遏制中國,又不愿親自下場硬碰。
但中方早已戳穿這套把戲。
外交部直言警告:“鄰國合作應助推地區和平,而非反向操作。”這句話直指美日同盟的致命傷——把日本變成東亞“火藥桶”,最終可能引火燒身。
如今日本民眾對卷入臺海沖突的抵觸情緒日益高漲,美國想靠“代理人之戰”脫身,恐怕一廂情愿。
五角大樓曾幻想用“空海一體戰”壓制中國,但如今被中國以隱身無人機、神盾艦和導彈集群反向兌現。
![]()
當菲律賓導彈營與“堤豐”系統試圖構建前沿威懾時,解放軍隱身無人機群、055型驅逐艦與導彈體系早已構成的“獵殺網絡”,能在美軍發起首輪攻擊前就癱瘓其指揮節點。
美軍在南海的每一次挑釁,反而成了檢驗中國反介入能力的“免費測驗”。
更讓華盛頓頭疼的是經濟與軍事的失衡。
2025年美軍軍費雖創新高,但扣除通脹后實際購買力下降,F-35墜機、航母老化問題頻發。
反觀中國,軍工產業鏈高度自主,從高超音速導彈到太空偵察體系層層迭代。
此消彼長間,美軍“武力展示”更像是一場明知會輸卻不得不跟的賭局。
從南海摔機到倉促秀肌肉,從拉攏日本到暗埋導彈,美國這一連串動作透著急躁與割裂。既要通過中美會晤穩定關系,又縱容軍方搞“邊緣試探”,這種“兩面下注”反而讓盟友心生疑慮。
![]()
而中國用導彈陣列與外交警告劃出紅線: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未來南海的局勢變化,不在幾枚“海馬斯”的射程內,而在大國戰略定力的較量中。
當美國忙著用“武力展示”掩飾頹勢時,中國早已筑好防御圈。這場博弈終將證明:真正的威懾,從來不需要煙霧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