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今年52歲,得糖尿病已經有7年了。最近他總覺得自己晚上睡覺時腳有點發麻,有時還會突然被腳底的刺痛感驚醒。起初,家里人都以為是鞋子穿得不合適,或者年紀大了循環變差。
可一次小區健康講座上,主講醫生的一番話讓他心里咯噔一下:“如果您糖尿病史超過5年,經常感覺腳麻、腳底灼熱或者疼痛,就一定要警惕糖尿病足!”到底腳麻是普通“老寒腿”,還是已經在發出糖尿病足的信號?
![]()
很多人以為腳痛腳麻不過是小毛病,殊不知錯過了最佳干預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糖尿病患者腳麻背后,藏著哪些必須警惕的健康信號,尤其是第3個表現,許多患者都沒當回事。
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腳麻?背后其實有多重機制。首先,長期高血糖會損傷末梢神經,醫學上稱之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據《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報道,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總體發病率高達45%—60%,其中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雙腳麻木、灼熱、針刺感。
高血糖還會導致下肢血管狹窄、循環變差,久而久之腳部供血不足,微小外傷也難以愈合,糖尿病足的風險陡然升高。數據表明,每年有約15%的糖尿病患者可能發展為糖尿病足,而一旦出現潰瘍,截肢率高達20%以上。
可怕的是,很多患者對這些早期信號充耳不聞,真正“等出事才后悔”。
專家總結了4個典型表現:
持續性腳麻、針刺或燒灼感。尤其夜間明顯。這不是單純的“凍腳”,而是神經受損的表現。如果靜息時麻木更甚,建議盡快篩查神經功能。
腳部皮膚顏色變暗、發涼或蒼白。下肢血流變差,腳趾容易冰涼發青。相關研究顯示,有腳部血流異常者發生潰瘍概率提升至39%。
小傷口長時間難以愈合,甚至反復感染。糖尿病患者體表抵抗力下降,細菌易侵入傷口,普通磕碰也隱藏大麻煩。如果一個小破口一周以上都收口慢,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
腳趾或腳掌出現變形、潰瘍、趾甲易變色。這往往是嚴重神經和血管損傷雙重作用下的結果。數據顯示,糖尿病足潰瘍后1-5年內的截肢發生率高于25%。
這些癥狀,哪怕你只中了一個,都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糖尿病足的發展速度往往快于普通人想象,短短一兩個月傷口就可能擴散至全腳掌,嚴重甚至危及生命。
說到這里,可能有讀者問:腳麻、腳痛、皮膚變色這些現象出現后,還能不能逆轉?答案是積極管控下可以有效延緩甚至改善。
哈佛醫學院等多項研究證實,科學控糖、改善血流、日常足部監護,都可將糖尿病足風險降低至原本的一半。
嚴格血糖達標,定期檢測空腹和餐后血糖。《中國糖尿病診療指南》建議,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餐后兩小時血糖盡量不超7.8mmol/L。
做好足部護理,每日檢查腳部有無傷口、顏色變化。洗腳后要仔細擦干,避免趾縫潮濕,每周修剪趾甲時要小心防止誤傷。
![]()
選擇合腳鞋襪,避免高跟和緊繃鞋類。穿軟底鞋,定期更換,避免因擠壓引發新傷口。
每年至少做一次下肢血管和神經檢查。即使平時無癥狀,也要定期評估腳部風險,早發現早干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