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采購中國殲-10戰斗機的進程,近期上演了一場“一日反轉”的戲劇性劇情,讓這場牽動多方神經的軍購談判再度成為國際輿論焦點。從印尼防長此前“殲-10很快將飛到雅加達”的明確表態,到中國國防部釋放積極信號,再到短短一天后印尼方面的“未最終確定”聲明,這波三折的背后,不僅折射出國際軍火貿易的復雜博弈,更暗藏著印尼自身的戰略布局考量。
![]()
這場風波的時間線清晰而緊湊。此前一段時間,關于印尼空軍計劃采購42架殲-10戰機的消息便不絕于耳,據稱這一意向最早源于印巴空戰中殲-10的實戰表現讓印尼軍方印象深刻。印尼防長沙姆蘇丁曾公開為這筆交易“背書”,其直白的積極言論讓外界普遍認為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而2025年10月30日中國國防部的官方回應——“愿意和愛好和平的國家分享裝備發展的成果”,更被解讀為雙方達成共識的有力佐證,當時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殲-10出口印尼“板上釘釘”。
但轉折來得猝不及防。10月31日,沙姆蘇丁在吉隆坡的公開表態徹底扭轉了輿論風向。他明確表示“尚未最終確定購買殲-10”,強調印尼軍方仍在對全球范圍內的戰機進行考察,核心訴求是“最高效且價格合適”。印尼國防部發言人隨后的補充聲明與防長的“總統未下決心”說辭相互呼應,讓前一天還看似明朗的交易前景瞬間蒙上陰影。這種24小時內的態度切換,不禁讓人追問:印尼的猶豫究竟出于何種考量?
![]()
答案或許藏在印尼空軍的裝備現狀與長期采購策略中。數據顯示,印尼空軍現有約110架戰機,涵蓋美國F-16、俄羅斯蘇-27/30等多國裝備,但僅有60架左右具備作戰能力,裝備老化問題突出,更新換代需求極為迫切。
為破解這一困境,印尼近年來走出了一條“全球采買+聯合研發”的多元化路線:2022年斥資81億美元購入法國42架“陣風”,2025年敲定土耳其48架“可汗”隱形戰機采購協議,同時深度參與韓國KF-21隱形戰機研發,還引進了FA-50輕型戰機并與美國磋商F-15EX采購事宜。這種“不綁定單一供應國”的布局,本身就決定了其在殲-10采購問題上不可能輕易“一錘定音”。
國際層面的博弈更是讓這場軍購增添了復雜色彩。西方國家對印尼親近中國裝備表現出明顯抵觸,美國軍事專家便公開質疑,稱殲-10雖性價比突出(價格僅為“陣風”一半且經實戰檢驗),但會“破壞空軍協同作戰能力”。不過這一說法在專業視角下難以成立——印尼早已裝備美、俄、法、韓等多國戰機,協同作戰本就面臨整合挑戰,新增殲-10并不會造成實質性的“不可克服難題”。真正的核心矛盾,在于西方國家不愿看到印尼脫離其軍事體系影響范圍,而印尼則試圖通過多元采購踐行獨立自主外交路線。
![]()
對于印尼的“態度反轉”,更理性的解讀應跳出“變卦”的表面認知。國際軍火貿易從來不是單純的商業交易,而是與政治傾向、戰略協作深度綁定的敏感議題,印尼作為東盟關鍵國家,在涉及重大軍購時保持審慎本就無可厚非。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是印尼的談判智慧——通過釋放“暫緩”信號,為后續爭取更優惠的采購條件、技術轉讓條款或配套服務鋪路,這在國際軍購談判中實屬常見策略。
長遠來看,殲-10進入印尼空軍的可能性并未因短期波折而消失。中國與印尼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不斷深化,從雅萬高鐵到經貿協定,雙邊關系已形成緊密聯結,軍事合作作為重要延伸領域,具備堅實的合作基礎。此次軍購風波的起伏,更像是兩國軍事合作邁向更高水平過程中的一次“壓力測試”。無論短期內談判如何推進,印尼堅持多元裝備體系、中國拓展軍工出口市場的大趨勢,都讓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充滿觀察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