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釜山會晤,特朗普宣布放棄對華100%關稅威脅,想要換取中國暫緩稀土出口限制一年。這是否意味著中美貿易戰迎來轉折點?雙方博弈又將如何影響未來關系走向?
特朗普終于等到了中美元首會晤,這是自特朗普今年1月開啟其第二任期以來,雙方元首的首次面對面交流,其分量不言而喻。
對于此次會晤,國際觀點異常一致,這場會談將是特朗普此次亞洲行的“重頭戲”,更是為已然脫軌的中美關系提供一個關鍵的“重置”按鈕。
此次會晤,核心就是圍繞關稅等一系列棘手問題進行細節磋商。目標很明確,談成了,就能簽下一份新的協議,把雙邊關系拉入一個與過去幾年截然不同的新階段。
![]()
其實,這個信號在之前的吉隆坡會談中就已釋放,當時特朗普就公開表達過,認為能在元首會晤時拿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協議”。
為了這份“滿意”,美國貿易代表貝森特公開宣布“美國將放棄對中國加征100%關稅的威脅”。其實所謂“100%關稅”根本沒有實施,美國這么說,只不過是想給自己找個臺階下。
但無論如何,也算是中美經貿往來有了一個實質性的推進。要知道,此前特朗普政府曾借助芬太尼等議題作為借口,層層加碼,將對華關稅推高至令人瞠目的水平。
中方的反應迅速且對等,同樣對美國商品加征了高額關稅,并且在戰略資源稀土上的管控力度持續加碼,讓美方切實感到了疼痛。
貝森特此番表態,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內,中美貿易的基準關稅水平有望維持現狀,避免在11月的暫緩期到期后徹底崩盤。
其潛臺詞是,美國希望雙方的狀態能夠“回到4月份之前”,畢竟,這種全面關稅惡戰的狀態,他們自己也快扛不住了。
![]()
美國財長還放出消息,稱根據中美在馬來西亞談判的結果,中國打算推遲一年實施針對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措施。
因為稀土問題,美軍這段時間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中方加強管控后,美國多家軍工企業的產能出現了肉眼可見的下滑,逼得特朗普滿世界尋找替代供應商,結果卻是遠水難解近渴。
按照美財長所說,中方的稀土管制措施是“暫緩一年”,這一年時間,同時也是對美國的考驗,中國隨時可以根據后續局勢的發展,特別是美方的實際行動,來決定一年后是繼續暫緩、徹底取消,還是立即重啟更為嚴格的出口管制。
而除了稀土,中美在其他領域也達成了共識,比如美國念叨了很久的大豆,根據路透社的報道,中國的央企巨頭中糧集團出手購買了三批美國大豆。
對于這一點,中國外交部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這說明,中方仍是在考量美國的態度,接下來中國要不要接著購買美國大豆,就要看美國未來怎么做了。
![]()
據估算,今年中國買家持續將訂單轉向南美市場,美國豆農因此損失的銷售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美國得明白,生意可以做,但主動權在中國。
但讓美國老老實實和中國做生意,也挺難的。路透社透露中國復購美國大豆之后,特朗普本人就在從日本飛往韓國的專機上透露,美國可能會下調對中國加征的20%芬太尼關稅。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20%的關稅本就是今年年初他親手加上的。美方長期以來習慣于將自身的芬太尼濫用危機無端歸咎于中國,以此掩蓋其國內社會治理的失敗。
和所謂的“100關稅”一樣,就是不想讓外界認為美國在和中國的較量中落了下風,非要找點理由來證明是自己的威脅起效了才促成的中美順利談判。
如此看來,特朗普還是沒有意識到,加稅這柄“大棒”對中國不僅效果有限,反而讓自己深陷通脹高企、供應鏈紊亂的泥潭,純屬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美國毫無誠意可言,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稅戰的緩和,充其量是一場“休戰”,絕非中美之間大國博弈的“終戰”。
![]()
雙方在科技、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結構性矛盾并未消失,未來的競爭將更加常態化、復雜化。
博弈并未結束,而是轉換了戰場,進入了以科技遏制、規則制定權和全球影響力爭奪為核心的新階段。
縱觀此輪交鋒,中國展現出了非凡的戰略定力和精準的反制能力。無論是稀土管制的收放自如,還是大豆采購的精準信號,都體現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中國始終強調“合則兩利”的道理,未來的中美關系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方能否真正認清時代潮流,放棄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做出實質性的糾錯。
只要美方的行動能夠回歸理性與務實,即便過程充滿波折,世界上最重要的這兩大經濟體之間,依然存在持續合作、共同發展的廣闊空間。
這場釜山會晤,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充滿未知與可能性的新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