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參加同學聚會,聽說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我們班最活躍的男生阿凱,前幾天晚上在家突發心梗,送到醫院時已經來不及了。
阿凱才40歲出頭,事業正是上升期,妻子漂亮大方,兒女雙全。前兩天他還在朋友圈里曬,下個月預訂的旅行機票、給父母預訂的生日宴,還有他想要換的車型。
可誰也沒有想到,這些看起來觸手可及的“明天”和“未來”,他再也沒有等到。
這次聚會也沒了往日的熱鬧,沒人再提起上次約好的那場球賽,更沒人提及下次聚會去哪個地方。
我看著阿凱的空座位,突然想到余華在《活著》里一句話:“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我們總以為人生是一條按部就班的直線,從出生到長大,從工作到退休,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一切都應該順理成章。
可現實是,生命從來不是什么既定的劇本,意外往往來得都是猝不及防。
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
![]()
01 意外從無預兆,別把 “以后” 熬成 “遺憾”
前幾天刷到一位ICU醫生的分享:
一個28歲的程序員,加班到凌晨三點,起身接水時突然倒地,他的同事趕忙打了120。
送到醫院時,他的腦出血已經很嚴重了,醫生們拼盡全力搶救,也沒有留住他。
整理遺物時,大家看到他手機備忘錄里還寫著:半年后和女友拍婚紗照,一年后帶爸媽去云南,好想美美地睡一覺,好想陪女友補看一場錯過的電影……
完成這些心愿并不難,可他總覺得“忙完這一陣兒再去”“等升職了再去”“等有時間了再去”……
我們總覺得“活到明天”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太陽每天總會升起一樣。
可現實是,生命從來不會等我們準備好。
林清玄曾說:“生命的大部分時候,我們并不在看,只是在趕路。”
而在趕路的途中最容易忽略的是,生命本無常的真相。
![]()
我老家的鄰居張阿姨,去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正忙著做一家人的早餐,突然,她感到頭暈得不行,兒子趕緊開車送她去醫院。
送到醫院時,張阿姨已經說不出話,眼睛也睜不開了。醫生告訴家人,張阿姨是突發腦溢血,讓準備后事。下午,張阿姨在家人的哭泣中溘然長逝,享年56歲。
她的兒子說,張阿姨生前一直想出去旅游,不是這事就是那事的,最后想等著退休了再去。
可她剛把退休證拿到手,還沒有來得及出發,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張阿姨的老伴在她的日記本里,發現她整理了滿滿一本的旅游攻略,標注著詳細的路線和行程,還包括每去一個地方的詳細預算。
生活里最殘忍的,從來不是“得不到”,而是“本可以”。
我們總習慣把想做的事推給明天,把想說的話藏在心里,以為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
可意外卻從來不會提前打招呼,一場疾病,一次意外,就會讓所有的“未來”化為泡影。
就像作家畢淑敏所說的:“生命是單程列車,無法回頭,也無法重來。”
那些你以為的來日方長,或許只是轉瞬即逝。別讓拖延,把“現在熬成“再也沒有”。
![]()
02 珍惜不是口號,是把當下過成「熱氣騰騰」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高贊的回答里,幾乎都是關于“沒有來得及珍惜”的遺憾。
有人后悔沒有多陪陪外婆和奶奶;有人后悔沒給家人做一頓大餐;有人后悔沒和朋友說一句道歉;有人后悔沒給父母說一句“對不起”……
我表姐和表姐夫結婚15年,到現在恩愛如初。姐夫是個貨車司機,經常跑長途,每次出發前,表姐都會把他愛吃的零食、換洗衣物、生活用品準備得妥妥當當。
姐夫在路上,每到一站都會抽空給表姐發平安信息,有時還開著視頻,讓她隨時都能看到他日常狀態。
回到家,姐夫都會給姐姐帶回地方特產,還會給她買幾件漂亮衣服,陪她聊聊天,說說路上的見聞。
我問表姐,你和姐夫的結婚這么多年,為什么感情這么好呢?
表姐害羞地笑了笑:“哪有,我知道他跑長途車很危險,每天我都提心吊膽的,所以他每次回來,我都會做他喜歡吃的飯,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說他喜歡聽的話,多陪陪他。”
他們沒有華麗的語言,也從來說“明天”和“永遠”,卻把每個當下過得“熱氣騰騰”、溫暖如春。
季羨林先生在《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里寫道:“不圓滿才是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遺憾。但只要我們認真生活,珍惜當下,就不算辜負此生。”
![]()
我表哥和表嫂結婚20年,曾經的溫情早被歲月磨成了冷眼相對。
表哥是工程監理,常年駐外,表嫂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每次表哥出門之前,表嫂熬夜把他的行李收拾好,包括他常吃的藥。
表哥每次不是抱怨嫌東西多,就是嫌表嫂啰里八嗦,就連表嫂打個電話,他都會不耐煩地質問:“沒事,你打什么電話?”
回到家,他要么癱在沙發上刷手機,要么就和朋友出去喝酒,表嫂想和他聊聊家里的事和孩子的事,他總說:“別煩我,外面的事我都夠累了。”
表嫂就這樣忍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孩子考上大學,她提出了離婚。剛開始表哥不以為然,以為表嫂離不開他,就沒有當回事。
直到有一天,他回家看到家里沒了表嫂的任何東西,才慌了神。再也沒有人做他愛吃的菜,也沒有人給他洗衣服,沒人給他收拾行李,他連自己該吃什么藥都不知道。
表哥開始瘋狂尋找表嫂,給表嫂買東西、送花、發了無數條道歉信息,可表嫂依然不為所動。
離婚后,表嫂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城市,去另一個城市開始了新生活,斷絕了與表哥一切的來往。
晏殊在《浣溪沙》中寫道:“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那些被他視作理所當然的陪伴、被他肆意敷衍的付出,都是身邊最該珍視的 “眼前人” 的真心。
感情如易碎的琉璃,擁有時不懂得呵護,失去后再怎么追悔,也難回到最初的模樣。
生命的長度我們無法掌控,但寬度和厚度卻可以。
把每個平凡的日子都過得有溫度,把每個重要的人都放在心上,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
![]()
03 接納無常,活好當下就是最大的清醒
去年夏天,我愛人的閨蜜小冉出了一場車禍,左腿骨折,住了三個多月院。
小冉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運營,是一個典型的“拼命三娘”,經常加班到深夜。
她總想著趁著年輕多賺點錢,以后就能輕松點。
發生車禍后,我和老婆去看她,她總一個人盯著窗外的天空發呆,看到我們來,她嘆著氣說:“假如當時沒了,還沒陪兒子去過游樂場,沒帶父母出去玩過,連老公喜歡的電影都沒陪他看……以前我錯過太多東西了。”
她還說:“以前總覺得人生要規劃得明明白白,什么時候買房、什么時候買車、什么時候要上進、什么時候必須加薪升職。可這次車禍我明白了,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
出院后,她辭掉了高壓工作,找了份輕松的文案工作。周末不再宅家加班,而是陪伴家人朋友爬山、看電影;陪父母嘮嘮嗑,做做飯。
有人說她變了,變得越來越“佛系”了。她卻說,這才是最清醒的生活方式。
人生就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旅程,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站會遇到什么?
人生沒有那么多確定的事,活好今天,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正如村上春樹說的:“不必太糾結于當下,也不必太憂慮未來,當你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時候,眼前的風景已經和從前不一樣了。”
接納生活的無常,不執著于沒有結果的事,不糾纏于無法改變的人。
![]()
我有個同學小張,在一線城市打拼多年,成了一家公司的高管,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
上個月他臨時出差路過老家,推開家門,看到老父親駝著背坐在門檻上,盯著遠方的田野發呆;母親用模糊的眼睛,一遍一遍擦拭著他小時候的照片。
他突然想起,每次打電話,父母總說:“挺好的”“不用惦記”,可這份“挺好”,不過就是怕給他添麻煩。
那晚,他陪著父母聊到深夜,聽他們絮絮叨叨講村里的事,總說起鄰居家的小孫子有多可愛,還念叨著自己的小孫子也該這么大了。
第二天,小張回家和妻子說起回老家看到的景象,他說:“我特別害怕,有一天再回老家,那個門檻是空蕩蕩的,那個相框落滿了塵土。”
妻子聽了,內心也五味雜陳,夫妻倆商量之后,決定辭職回老家發展,好好陪伴父母。
如今,小張每天下班回家,家里都飄著飯菜香,父親帶著小孫子在院子里追跑打鬧,母親和妻子在一旁嘮著家常,滿院都是笑聲。
季羨林曾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
親情從不等候,及時陪伴,才是對父母最溫暖的回饋。
![]()
▽結語: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人生最大的確定,就是沒有確定的明天。那些你嫌棄的平凡日子,可能是別人夢寐以求的奢望;那些你忽略的身邊人,可能是你此生最珍貴的財富。
等 “以后”,盼 “明天”,不如從現在開始,去吃想吃的飯,去見想見的人,去做想做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