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江西財經大學的一間宿舍里,碩士生王玉正盯著同學們網購。
此時,淘寶剛剛崛起,微信還沒出現,電商的浪潮才露出水面。
王玉忽然靈光一閃,宿舍里的這些人,不就是最好的“客戶群”嗎?
于是,他在寢室的電腦上敲下了第一個域名“愛購網”。
那年,他22歲,靠著校園電商,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被同學們稱作“學生富豪”。
![]()
但這次創業并沒有讓他一飛沖天,只在他心里種下了一個種子,人在哪里,消費就在哪里。
十幾年后,當時靈光一現的王玉和他的妻子王文慧,帶領若羽臣從一家默默無聞的代運營公司,成長為市值百億的資本寵兒。
2024年,公司營收突破17億元,凈利潤暴漲近三成,股價一年翻了七倍。
而在這個故事背后,藏著一場關于方向、危機與重塑的真實較量。
01
王玉的第一場創業實驗,誕生在寢室。
那時候,大學生網購的熱情剛剛被點燃,王玉注意到,身邊的同學在論壇和QQ群里分享購物經驗、推薦鏈接。
他看到了其中的機會,如果有人能幫他們集中采購,既省錢又方便。
于是,他搭起了“愛購網”。
沒有團隊,也沒有資金,只有一臺筆記本電腦和滿腔熱血。
網站的模式很簡單,做校園代購,用低價商品吸引同學下單,再從差價里賺一點傭金。
![]()
那幾年,他幾乎成了校園名人。別人忙著考試,他忙著談供貨、送貨、結算。
不過,“愛購網”最終沒能走出校園,但它讓王玉學到了三件事。
用戶行為值得研究,流量比產品更重要,而創業從來不靠幻想,而靠一點點地驗證。
這段沒賺大”的試驗,讓他在真正進入社會前,學會了市場思維。
畢業后,他南下廣州,決定從更大的舞臺重新開始。
02
到了廣州,王玉進入了一家電商公司,負責品牌線上推廣。
沒多久,他接手的一個國產祛痘品牌在短短一年里賣出了3億元。
那時的他不再是試水的學生,而是懂得如何利用人群情緒、品牌故事和數據策略去驅動消費的“操盤手”。
在別人眼里,這是職業生涯的高光,但在王玉看來,這才是起點。
2011年,王玉辭職創業,注冊了若羽臣,和他一同加入的,還有他的妻子王文慧。
他們分工明確,王玉懂市場、懂用戶心理,王文慧擅長管理和產品,夫妻二人幾乎是生活伴侶和事業搭檔的完美組合。
![]()
創業的第一個方向,是給國外品牌做電商代運營。
他們從母嬰賽道切入,代理了德國品牌“哈羅閃”。
這次的選擇,踩中了中國母嬰市場的爆發點。
王玉一邊幫品牌制定本土化策略,一邊深入研究消費者畫像,很快,“哈羅閃”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成了現象級爆款。
若羽臣順勢崛起,公司從一家幾人的小團隊,成長為國內領先的電商服務商。
2019年,公司上市,股價一路飆升,王玉從電商操盤手變成了資本市場的新寵。
然而,就在公司站上巔峰時,風向開始改變。
03
2021年,被王玉稱作若羽臣的至暗時刻。
那一年,代運營行業全面降溫。
品牌方開始自建團隊,平臺規則不斷變化,流量成本急劇上升,原本的利潤模式被徹底擊碎。
若羽臣的業績直線下滑,利潤暴跌67%。
面對寒冬,王玉沒有像同行那樣守著舊模式,而是干脆“掀桌子”重來。
他決定轉型,從幫別人賣貨變成賣自己的貨。
他們推出了第一個自有品牌——“綻家”。
這個品牌并不靠傳統的功能性營銷,而是徹底打破了行業思維。
它賣的是香氛洗衣液,卻主打“情緒價值”,讓洗衣服也能變成一種享受。
產品價格不低,一瓶99.9元,但主打香氛SPA的概念讓年輕女性趨之若鶩。
![]()
廣告里不再講去污力,而是講香氣氛圍感,瓶身不再用工業藍,而是法式花園風。
這是一場精準的心理營銷。
王玉抓住了一個時代的消費情緒,年輕人愿意為愉悅感買單。
幾年的時間,“綻家”就做到了年收近5億,毛利率高達66.5%。
2025年上半年,品牌半年營收4.44億元,同比增長157%。
緊接著,他們又推出了第二張王牌,口服美容品牌“斐萃”,該產品主打抗糖抗老,上線半年營收1.6億元,毛利率高達86%。
更激進的是,他們還投資AI生物科技公司,簽下挪威原料供應商,試圖掌握上游技術和供應鏈。
這一次,若羽臣不再只是代運營商,而是真正邁入了品牌制造的階段。
04
轉型的成功,讓若羽臣重新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2024年,公司營收突破17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9.26%,股價一年漲了700%。
看上去一切都在向好,但在光鮮的數字背后,潛藏著三道難關。
首先是營銷依賴癥。
為了維持品牌熱度,若羽臣在2025年上半年花了近6億元做廣告,占營收的45%。
這意味著,幾乎每賺100塊,就有45塊被砸進流量池,只要廣告停一停,銷量可能就會掉。
其次是渠道集中風險。
公司超過六成的銷售來自抖音,一旦算法調整或政策變動,業績就可能遭遇“斷崖式”下滑。
![]()
第三是生產命脈的隱憂。
若羽臣采用OEM代工模式,看似輕資產,但生產鏈條完全依賴外部,一旦合作工廠出問題,品牌聲譽可能立刻受損。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急切地叩響了港股的大門。
港股上市,不只是為了擴張,而是為了自救。
資金可以支持品牌長期投放,維持增長,國際化平臺可以幫助出海東南亞市場,更重要的,是讓公司從投流驅動走向品牌驅動。
上市,是他們證明能否穿越周期的一次大考。
05
就在若羽臣風頭正盛時,一場“資本劇”上演。
十年前投資他們的朗姿股份,開始逐步減持,從12.33%的持股降到5%以下。
外界一度以為這是資本撤退的信號,但朗姿解釋說,是為了聚焦主業。
王玉沒有慌。相反,公司迅速宣布回購計劃,將回購上限從30元提高到88元。
這意味著,他們愿意用真金白銀向市場宣示信心。
![]()
從結果看,這次博弈堪稱經典。
朗姿投資收益超8倍成功退出,而若羽臣的業績繼續上升。
資本拿到了回報,公司獲得了獨立,這是一場雙贏的分手。
從那一刻起,王玉真正完成了從創業者到企業家的轉變。
他不再是代運營者,也不再是投流高手,而是一個能和資本正面對話的品牌操盤人。
06
王玉和王文慧這對85后夫妻,用十五年的時間,演繹了一場典型的中國式逆襲。
他們從宿舍起步,靠一臺電腦做校園代購,后來進入電商,用代運營站穩腳跟,再到危機中自造品牌,在競爭白熱化的賽道上重生。
他們的成功,不只是趕上了風口,而是敢于在風停時,重新造風。
從流量邏輯到品牌邏輯,從打工角色到品牌主權,他們完成了中國新消費企業的進化樣本。
如今的若羽臣,正準備走向港股,走向海外。
![]()
未來依然充滿風險,高昂的營銷成本、渠道的不確定性、供應鏈的重壓,但它也站在一個新的起點。
王玉曾說過一句話:“企業不能只盯著流量要找到自己的底盤。”這句話像是他過去十年的總結。
當一個人從為別人賣貨,到賣自己的故事,當一家企業從追趕趨勢,到制造趨勢,它就不再只是生意,而是信念。
宿舍里的那一拍大腿,也許是偶然。
但那種敢從零開始的勇氣,才是若羽臣真正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