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的主要死亡原因,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對其發病機制影響深遠。晝夜節律(生物鐘)對心血管系統功能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包括血壓、心率、血液凝固及代謝等方面。夜間光暴露作為晝夜節律的重要干擾因素,可能通過擾亂生物鐘導致心血管系統紊亂,進而增加疾病風險。雖然有研究利用衛星遙感數據探索戶外夜光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聯,但缺乏對個人光暴露的精準測量及大規模縱向分析。
本研究基于英國生物樣本庫近9.5年的隨訪數據,利用約13萬小時的腕戴式光感應器數據,首次系統評估了個人日夜光暴露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關聯。研究發現,夜間高強度光暴露與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顫動及腦卒中風險顯著增加相關,且這種關聯獨立于傳統心血管風險因素和遺傳易感性。此外,女性和年輕個體對夜間光暴露的心力衰竭風險更為敏感,提示個體差異性。
![]()
研究納入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88,905名年齡超過40歲的參與者,這些人曾佩戴Axivity AX3腕戴光感應器持續監測至少一周的日夜光暴露情況。光照強度數據被分為四個百分位組(0~50%,51~70%,71~90%,91~100%),分別代表光照從暗到亮的梯度。心血管疾病事件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顫動和腦卒中,均通過國家醫療系統記錄確認。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調整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濟因素、生活方式、睡眠狀況以及多基因風險評分,評估光暴露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聯。
![]()
圖:流程圖
結果顯示,與夜間低光暴露組(0~50百分位)相比,夜間極高光暴露組(91~100百分位)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增加32%(aHR=1.32;95%CI:1.18-1.46),心肌梗死增加47%,心力衰竭增加56%,心房顫動增加32%,腦卒中增加28%。這一關聯在調整多種混雜因素后依然顯著。白天高光暴露則與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腦卒中風險降低相關,但在進一步調整生活方式因素后,這種保護作用有所減弱。
![]()
圖:不同日夜光照暴露組中心血管疾病風險
亞組分析發現,女性與年輕人對夜間光暴露引發的心力衰竭和冠狀動脈疾病風險更為敏感。遺傳易感性分析顯示,夜間光暴露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獨立于基因風險評分,排除了明顯的基因-環境交互作用。
夜間光暴露導致的晝夜節律紊亂,可能通過多條路徑影響心血管健康:1. 代謝紊亂:節律破壞引起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性下降,促進動脈粥樣硬化。2. 血液成分變化:光照干擾增高血液的高凝狀態,增加血栓形成風險。3. 血壓調節紊亂:晝夜節律失調使24小時血壓持續升高,損傷血管內皮和心肌。4. 心律失常:生物鐘錯亂導致心臟電傳導系統功能障礙,誘發心房顫動等心律問題。 此外,女性對光的敏感性更強,可能使其更易受夜光影響。年輕人晝夜節律響應更為顯著,解釋了年齡差異。
綜上,該研究首次明確個人夜間光暴露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強關聯,提示夜間避免暴露于強光可能成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新策略。當前心血管健康指南主要聚焦飲食、運動和戒煙等行為,納入光環境管理,尤其是減少夜間光照,或將為降低心血管疾病負擔提供重要補充。未來可通過人工照明設計優化、智能燈光管理及公共衛生干預,減輕夜光對心臟健康的負面影響。
原始出處
Windred DP, Burns AC, Rutter MK, et al. Light Exposure at Nigh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JAMA Netw Open. 2025;8(10):e253903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9031
撰文 | 梅斯醫學
編輯 | 阿拉斯加寶
版權說明:梅斯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