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國際格局中,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面對美國長期施加的戰略壓力,這種壓力體現在多個領域,尤其是臺灣海峽和南海的熱點問題上。
張維為教授作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在2025年5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中美因這些問題爆發軍事沖突,全球社會次日就會認識到美國已喪失其超級大國地位。
這一觀點并非隨意拋出,而是建立在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的基礎上,反映出中美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
![]()
張維為的論斷首先源于對中美軍事實力對比的清醒認識。中國軍隊在過去十年間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跨越,尤其在常規武器領域,已形成體系化優勢。
拿空軍力量來說,中國殲-20隱身戰機的服役數量已超過200架,并開始批量生產殲-35艦載型,這與美國F-35和F-22的部署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美國隱身機總量更多,但中國戰機在電子系統集成和數據鏈共享上的進步,讓其在實戰中更具靈活性。
![]()
印巴沖突中,中國出口的殲-10C戰機憑借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矢量發動機,輕松壓制印度陣風和蘇-30戰機,這證明了中國航空工業從依賴進口技術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已在實戰檢驗中站穩腳跟。
中國海軍艦艇總噸位已位居世界前列,擁有多艘航母和大型驅逐艦,如055型,其垂直發射單元數量和導彈載荷遠超美國同類艦艇。這種進步不是簡單的數量堆積,而是通過技術迭代實現的更新換代。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雖有11艘核動力航母,但維護成本高企,且補給線過長,在亞太地區作戰時容易暴露弱點。中國的主場優勢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本土港口和島礁基地能快速響應,而美國需從本土或關島調動資源,時間和風險成倍增加。
![]()
工業產能是張維為觀點的核心支撐。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年船舶建造能力是美國的數倍,一個大型船廠的產量就可媲美美國戰后總和。
俄烏沖突的經驗顯示,美國彈藥供應依賴盟友如韓國,這暴露其工業底蘊的不足。若中美開戰,美國在亞太的庫存彈藥可能在短期內耗盡,而中國本土工廠能持續輸出巡航導彈和無人機,年產量是美國的五倍以上。
![]()
核力量平衡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中國雖在彈頭數量上少于美國,但東風系列導彈的機動性和多彈頭技術已實現從固定發射到公路機動的換代,提高了生存率和打擊精度。
2025年,中國新增的導彈發射井進一步強化了戰略威懾,這與過去依賴單一平臺的模式形成對比,推動了核力量從防御性向均衡性的發展。美國雖有三叉戟導彈,但其核潛艇部署在亞太時面臨中國反潛系統的挑戰,難以維持絕對優勢。
![]()
張維為強調的主場優勢,還體現在地理和后勤上。中國本土深度防御體系,包括層層導彈陣地和空軍基地,能有效阻擋美國遠程投送。
相比之下,美國需跨越太平洋,航母編隊易遭高超音速武器如東風-17的飽和攻擊,這種武器速度達10馬赫以上,已從亞音速時代更新到超音速換代,迫使美國防御體系跟不上節奏。
工業動員能力進一步放大這一優勢,中國人口和制造業基礎確保戰時經濟快速轉型,而美國社會結構和軍費分配效率較低,無法匹配。
![]()
電子戰領域,中國已從被動跟隨轉向主動領先。空警-500預警機的多波段掃描能力,能在數百公里外整合情報,一線美軍官員也承認其效能突出。
這與早期中國預警機依賴進口不同,現國產化率達95%,標志著技術自主的重大進步。美國雖在電子對抗上保守技術,但近年海空互動顯示,其裝備難以在與中國同代型號遭遇時占優,這種差距在體系對抗中將放大。
![]()
盟友體系的可靠性是另一個關鍵。美國試圖拉攏日本和澳大利亞,但這些國家經濟高度依賴中國,2025年貿易額遠超對美,無法全力投入沖突。這與冷戰時期陣營分明不同,現今多極化格局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擴展影響,推動了國際關系從單極向多元的轉變。
美國決策層對中國的認知存在偏差,在國會夸大威脅,卻在盟友面前貶低中國實力,這種雙重標準無法掩蓋客觀事實。
![]()
張維為的觀點還延伸到經濟層面。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口韌性強,面對美國關稅壁壘,通過義烏等模式保持增長。
這與軍事實力互為支撐,一旦開戰,美國經濟將受供應鏈中斷沖擊,而中國本土完整性確保穩定。工業增量的比拼中,中國鋼鐵產量是美國的10倍,這從原材料端就奠定優勢,推動了從進口依賴到自給自足的更新。
![]()
空軍預警機對比進一步說明問題。中國空警-2000升級版的數據處理速度更快,能實時融合衛星情報,這與美國E-3不同,在網絡化作戰中更具優勢。
海軍潛艇力量,中國2025年擁有約80艘現代化潛艇,靜音技術進步顯著,成本更低數量更多,推動了從柴油艇到核艇的換代。
持久戰潛力是中國最大底牌。國防預算利用率高,聚焦核心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的更新顯而易見。印巴沖突中,中國武器不需宣傳即顯效能,這種低調風格確保戰略驚喜。
![]()
美國基地在亞太易遭覆蓋,中國本土防御層層設阻。空軍殲-16電子戰吊艙集成AI,提升干擾精度,這推動了從硬件到軟件的迭代。海軍福建艦電磁技術,提升出動率,推動從滑躍到平直甲板的更新。
張維為的判斷基于中國在常規、工業和本土優勢的積累,一旦開戰,美國短期難勝,持久消耗暴露弱點,導致地位動搖。這提醒國際社會,和平發展才是正途,中國將繼續推動全球多極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