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發黃的銅印,一塊刻著漢字的墓碑,一串綠銹斑駁的刀幣,悄然擺在了韓國首爾大學金在吉教授的講臺上。
一位韓國學者,冒著被口誅筆伐的風險,公開挑戰本國主流歷史敘事,金在吉教授直言不諱:“翻開我們的族譜往上數,老家可能就在中國。”
別看他說得令韓國人匪夷所思,但卻是帶著“證據”來的。
![]()
族譜里的根
金在吉教授拋出的首個證據,聚焦于韓國家族族譜中留存的中國印記,其中韓國田氏家族的 367 年尋根史最為典型。
這個遍布韓國軍、商、文化等領域的顯赫家族,始終以漢字書寫家譜,除夕夜貼春聯、吃年夜飯,正月初一串親戚、吃餃子,元宵節點燈籠、吃五谷雜糧飯,整套習俗都與中國北方傳統如出一轍。
![]()
這一切都源于明朝崇禎年間的一段往事。公元 1637 年,河北廣平府雞澤縣風正村田氏族人田好謙,奉后母之命前往朝鮮半島討債,恰逢清兵突襲,因氣質出眾被清將留命,意外流落到朝鮮國。
他因寫得一手好字被平安兵營選中,面對將軍具公的賜酒,唯獨他堅持 “喝酒必有禮節,中國人不吃腥膻魚肉” 的原則,這份懂禮與誠實贏得具公賞識。
1644 年,田好謙機智平定兵變,被國王任命為通政大夫、龍驤衛副護軍等二品要職,卻始終以 “不懂朝鮮語” 為由謝絕更高提拔。
![]()
身居高位的田好謙從未忘記故土,他常對子孫說 “老家在中國廣平府風正村,世道太平必歸鄉”,每逢佳節就帶兒孫到海邊向家鄉方向跪拜祭祖。
晚年哭瞎雙眼的他思鄉更切,子孫們按照他的描述在漢城西北仿建 “風正村”,家廟、槐樹、關帝廟一應俱全,才讓他了卻心愿。
十二世孫田得雨曾任全羅道兵馬節度使,臨終前特意請來漢語翻譯,用盡最后力氣叮囑 “我是中國人,家在廣平府雞澤縣風正村,記入家譜讓子孫知曉”,這句話至今鐫刻在他留有彈痕的墓碑上,即便處于 “三八線” 軍事管制區,陵墓也因他的聲望被特殊保留。
![]()
文物中的痕
金在吉教授的第二個證據來自考古出土的陶瓷遺跡,這些器物無聲訴說著技術傳播的軌跡。他指出,朝鮮半島的制瓷技術根源清晰指向中國,尤其是高麗青瓷的發展歷程,堪稱中國制瓷技術東傳的活見證。
早在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百濟就與漢晉王朝往來密切,江原道原城郡法泉里二號墓出土的晉代越窯青瓷羊形器,百濟武寧王陵出土的南朝青瓷黑釉瓷,都是當時文化交流的直接物證,這類六朝陶瓷遺跡在半島已發現十余處。
![]()
到了唐代,越窯制瓷技術經由浙江地區傳入朝鮮半島,時任青海鎮大使的張保皋將中國制瓷匠人引入,9 世紀末半島開始生產的高麗青瓷,在胎土、釉料、釉色上都與越窯青瓷高度相似。
西南海岸出土的玉璧底青瓷碗,器形、燒造方法和匣缽幾乎與越窯器物一致,肉眼難以分辨,學術界直接將其歸入 “越窯系”。
這種技術傳承并未止步于模仿,高麗青瓷在越窯基礎上又吸收耀州窯、汝窯技術,燒造出 “高麗翡色”“獅子型蓋青瓷香爐” 等名品,還獨創鑲嵌青瓷工藝,但核心技術基因始終未變。
![]()
1975 年韓國木浦新安海域發現的元代沉船更具說服力,這艘從中國慶元港啟航的商船載有上萬件龍泉窯青瓷,同時出土的 7 件高麗青瓷,與中國瓷器在造型、工藝上的關聯清晰可見,印證了技術傳承的深度。
文獻中的證
第三個證據藏在中韓雙方的歷史文獻中。金在吉教授梳理發現,朝鮮半島早期史料中頻繁出現與中國先民遷徙相關的記載,而中國典籍也對半島部族的由來有明確記錄。
![]()
韓國田氏家族的尋根過程本身就有文獻佐證。
清朝康熙年間,田好謙次子田會一出使中國,在三河縣守備、翰林及吏部官員幫助下,找到雞澤縣舉人胡御枚,托付田好謙畫像與書信,輾轉送達風正村田氏宗親手中。
田會一留下的朝鮮田氏家譜,與風正村明代 “田姓總譜” 能夠精準銜接,族譜中 “廣平府田氏” 的標注從未間斷。
![]()
20 世紀 20 年代,風正村田氏族人曾籌資派兩人徒步赴朝尋親,雖因日本占領未能成行,卻留下了跨越國界的尋根記錄。
進入 21 世紀,韓國高麗海運株式會社 CEO 田文繼承父輩遺愿,通過中國 5 個辦事處尋找根脈,最終在河北邯鄲雞澤縣風正村找到田氏宗親理事會。
當 21 世傳人田連平打開紅色木箱,捧出黃綢包裹的明代族譜,“田姓總譜” 四個大字與韓國《廣平田氏世譜》的記載完全吻合,這段跨越四個朝代的血脈聯結終獲確認。
![]()
文明交融中的血脈印記
金在吉教授展示的這些證據,并非要否定朝鮮半島的歷史獨特性,而是還原文明交流的真實軌跡。
從田氏家族三百年未改的祭祖習俗,到高麗青瓷從模仿到創新的技術演進,再到族譜與文獻相互印證的遷徙脈絡,這些細節共同構成了東亞文明交流的生動切片。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口遷徙與文化傳播從未因山海阻隔而中斷。
田好謙的子孫在朝鮮半島開枝散葉卻堅守中國習俗,高麗工匠吸收中國制瓷技術卻發展出本土特色,這種 “根脈相連卻各有發展” 的狀態,正是東亞文明交流的常態。
![]()
那些刻在墓碑上的漢字、藏在族譜里的地名、融在器物中的技藝,早已超越了單純的 “起源” 討論,成為文明互鑒的鮮活見證。
歷史的價值不在于糾結單一的源頭,而在于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交流中共同成長。
金在吉教授的研究與田氏家族的尋根故事,都在訴說著同一個道理:文化與血脈的聯結,從來不是對立與割裂的理由,反而能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紐帶,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延續文明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