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吃飯砸鍋后悔了!特朗普毫不留情的發出“最后通牒”,面臨三重壓力的默茨政府意識到訪華這件事真不能耽誤。
10月24日,距離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原定訪華的日子只剩兩天,這位外長突然拋出"沒安排夠會談"的理由,輕飄飄地取消了行程。
![]()
可才過三天,他又急吼吼地出來澄清"是推遲不是取消",還忙不迭承諾"盡快和中方通話"。
這種180度的態度反轉,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對勁。
同一天美媒爆出猛料,特朗普政府給德國劃了條半年期限的紅線,要求解決俄羅斯石油公司在德子公司的資產問題,否則就等著吃美國制裁。
![]()
德國政府這哪是簡單的外交調整,分明是"吃飯砸鍋"后悔了,想趕緊跟中國說好話找補。
要說清楚這事兒的來龍去脈,得先看看德國現在面臨的處境有多難。先說說他們那個"親密盟友"美國給的壓力。
10月22日,美國財政部突然宣布制裁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盧克石油公司,這兩家企業占俄羅斯原油出口總量近50%。
![]()
緊接著就把矛頭對準德國,放話出來給了6個月期限,必須處理好俄羅斯石油公司在德子公司的資產問題。
這哪兒是商量,分明是下最后通牒。要知道,歐盟剛在22日就第19輪對俄制裁達成一致,本來德國在對俄能源政策上就左右為難,美國這一手等于是把德國架在火上烤。
特朗普還特地強調這次制裁"巨大",可德國心里清楚,真要是跟著美國的節奏走,受損的還是自己。
![]()
德國批發和外貿協會主席揚杜拉最近就坦言,美國的關稅政策已經讓德國對美出口跌得厲害,今年前8個月德國對美出口額1010億歐元,同比下降6.5%,8月份單月出口更是同比暴跌20.1%,創下2021年1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國一邊喊著"盟友",一邊拿貿易大棒敲德國,這種"保護主義"的套路,德國算是嘗夠了苦頭。
![]()
再看看經濟上的壓力,這才是德國最疼的地方。就在瓦德富爾取消訪華的前幾天,德國聯邦統計局剛發布數據,今年前8個月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前8個月德國對華出口額550億歐元,自中國進口額更是增長9%達到1113億歐元,中國繼續穩居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
![]()
尤其在汽車產業這個德國經濟的"命根子"上,中德合作更是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9月份的慕尼黑國際汽車展上,300多家德國企業和110多家中國企業同臺亮相,寶馬、大眾、奔馳這些德國車企高管扎堆和中國企業談合作。
寶馬董事長齊普策直言,慕尼黑車展就是德中關系走深走實的縮影,他們首發的"新世代"電動車型,從動力電池到智能駕駛,全靠和中國企業的合作才能推出更具創新力的產品。
![]()
大眾集團更是把與中國企業聯合研發的電子電氣架構,用到了中國市場的電動車、混動車甚至燃油車上。
奔馳也砸了超過140億元人民幣在華搞新技術研發,康林松那句"中國是任何一家全球公司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不是隨口說說的場面話,而是德國車企的真實處境。
現在德國要是因為政治任性搞砸了對華關系,損失的可不是幾個訂單那么簡單,而是整個汽車產業轉型的未來。
![]()
國內的反對聲音更是讓默茨政府坐不住。瓦德富爾取消訪華的消息一出來,執政聯盟里的社民黨立刻就炸了鍋。10月27日,社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阿赫梅托維奇直接公開批評,說取消訪華"不是好兆頭",尤其在全球局勢緊張的時候,和中國保持直接對話比什么都重要。
他還呼吁德國重新思考對華戰略,不能再搞那些沒用的強硬表態,得拿出"對話、清晰思路和長遠利益"的務實態度。社民黨的不滿不是沒有道理,德國企業界早就對政府的對華硬氣態度頗有微詞。
![]()
像奇昊汽車這樣的德國零部件巨頭,在中國有兩處工廠,全靠中國客戶撐著業務;采埃孚集團和中國科技企業合作研發的"軟件定義汽車"技術,先在中國落地再推廣到全球,這都是實打實的利益。
現在政府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取消訪華,企業界能不急嗎?這種外交上的反復無常,不僅讓德國在國際上丟了信譽,還直接損害了國內產業的利益,社民黨要是再不出聲,執政聯盟都可能出問題。
![]()
把這幾件事串起來看,德國政府的后悔就太明顯了。當初瓦德富爾以"沒安排夠會談"為由取消訪華,現在看來更像是想在美國面前表忠心,可沒想到特朗普根本不領情,反手就給了個制裁威脅。
這時候德國才回過神來,原來美國所謂的"盟友"關系,不過是單方面的予取予求。而中國市場和中德合作,才是能讓德國經濟穩住的壓艙石。所以瓦德富爾趕緊出來澄清是"推遲",還承諾盡快和中方通話,這哪是外交辭令的調整,分明是怕把路走死了。
![]()
畢竟6個月的期限擺在那,美國的制裁威脅不是鬧著玩的,可要是為了討好美國而犧牲對華關系,德國經濟又扛不住,國內政治聯盟也得散架。
這種左右為難的處境,都是默茨政府當初在對華政策上搖擺不定造成的。
其實德國心里比誰都清楚,現在的國際格局早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了。美國的保護主義讓德國對美出口持續下滑,而中國的創新活力和巨大市場,正在成為德國產業轉型的關鍵動力。
![]()
中德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電動出行這些領域的合作,已經形成了"中國創新+德國精工"的雙贏模式。
就像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說的,盡管有地緣政治逆風,但德中汽車產業的合作依然密切,這種合作已經形成了卓越高效的生態體系。現在德國最該做的,就是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拿出務實態度趕緊修復對華關系。
瓦德富爾的訪華行程越早重啟越好,畢竟在經濟利益和政治穩定面前,那些所謂的"硬氣"表態根本不值一提。要是再這么搖擺下去,別說美國那邊討不到好,中國市場的份額也得被其他國家搶去,到時候德國可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參考資料:
德國外長推遲訪華引發巨大爭議,德議員批其發出“不良信號”——環球網
![]()
美國據悉給予德國6個月寬限處理俄油資產歸屬問題——金十數據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