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車產業“走出去”,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可是,出海之路又該怎么走?這幾年國內頭部“新勢力”為開拓海外市場殫精竭力,全球營銷、海外設廠,各顯神通,新能源車出口猛增,成了“全村的希望”。可是,磕磕絆絆在所難免。
中國新能源車出海,面臨兩大阻力:第一是“逆全球化”的國際形勢下,汽車消費主流市場的“門難進、臉難看”隔三差五貿易戰。第二是海外設廠水土不服。成品出口受阻,中國新能源車企紛紛試水海外開“分礦”。
重重阻力之下,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頗有望洋興嘆之感——全球市場的紅海,可見不可得。既然汽車制造企業出海闖關的道阻且長,不妨換個思路。汽車制造業出海“硬上”有難度,那就搭上平臺出海的順風車“軟磨”。
![]()
相比車企高調的“硬核出海”,中國平臺企業在海外新興市場更為順暢。早在?2018年4月,滴滴出行就?進入了墨西哥市場,半年后就在首都墨西哥城上線運營。
數年磨合后,終于修成“正果”,目前已經超過Uber,占據了墨西哥網約車市場份額的大頭。在此基礎上,滴滴也開始將在中國運營網約車的經驗輸出到海外。
![]()
近日,滴滴在墨西哥的出行平臺上線了500輛純電動汽車,為當地乘客提供綠色的出行體驗。500輛不多,卻是為10萬大單開路的“生態先鋒”。
去年10月,滴滴在墨西哥宣布聯合車企、充電設施企業、金融和保險機構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到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萬輛電動車。
滴滴的合作伙伴包括廣汽、江汽、長安、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和墨西哥本土企業。滴滴將攜手合作伙伴為墨西哥的網約車司機提供電動車購買、租賃、保養、配件更換和充電的優惠。目標達成后,滴滴將運營拉美地區最大規模的電動化車隊。
![]()
滴滴攜手廣汽埃安引入到墨西哥的純電車型
和眾多頭部車企抱團,產業上下游聯動,5年10萬輛,滴滴的野心不可謂不大。這不是單純的制造業輸出,而是全套生態移植的平臺之力。
![]()
跳出“制造業出口”的傳統思維就不難發現,搭平臺的“順風車”也是助力新能源車出海的解法。要知道在中國,網約車平臺一直是助推電動化轉型的利器。
據滴滴此前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滴滴國內平臺注冊新能源汽車超600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約510萬輛。2024年12月數據顯示,約68%的國內網約車服務里程由電動汽車貢獻。
新能源車出海,首要條件是當地市場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既要做選擇題,也要做問答題。
“選擇題”是選對市場,印度也有電動車消費需求潛力,但是缺錢、少電、路況差的短板太多,再怎么強調“需求潛力”,也是無效需求。全球市場很大,但是發掘有效需求還是需要“探礦”。
做完了“選擇題”,就要做“問答題”,培育消費習慣、釋放市場潛力。這可不是工廠搬家、煙囪冒煙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長期在地運營的生態培育。
發掘海外市場有效需求、培育消費習慣、打造市場生態的組織運營,這并非車企的強項,而是平臺企業的特長。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平臺最擅長的就是在地運營。輕資產運作的試錯成本低,融入本地生態的親和度高,市場判斷更精準。
滴滴選擇墨西哥作為海外“橋頭堡”,就是當前國際環境下的最優選擇,極具戰略眼光。墨西哥的人均GDP1.4萬美元左右,經濟發展水平大致與我國相當,同屬新興市場國家。
墨西哥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較為低調,立場中立友善,地緣政治風險較低。市場基礎“相性”良好。
而且,墨西哥經濟是典型的“一國一城”,2200萬人口的首都墨西哥城是全球知名的超大城市,貢獻了墨西哥一半的GDP。
可是,墨西哥城算上衛星城“連湯帶水”也只有1450平方公里,不到北京的十分之一,擁擠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發展綠色公共交通的需求極為旺盛。
無論是高品質的出行服務,還是打破公共交通對城市拓展的物理限制,抑或治理汽車尾氣公害的環境訴求,墨西哥城都是電動網約車的市場熱土。
滴滴作為全球最大電動網約車市場的中國平臺企業,在這片熱土上有充分的施展空間。抓住了墨西哥城這個“大核”,1.3億人口的墨西哥新能源車市場就是一片坦途。
![]()
墨西哥用戶體驗滴滴新上線的國產純電動網約車
滴滴在墨西哥布局、經營多年,順利融入本地商業生態。中國網約車平臺來了,中國電動車還會遠嗎?作為墨西哥電動網約車生態的最后閉環,滴滴的中國車企伙伴們進入墨西哥市場就是水到渠成。
有了電動網約車消費體驗的墨西哥市民,肯定逃不過“真香定律”,接受來自中國的電動車也是順理成章的。
![]()
滴滴深耕拉美,開花的不只是墨西哥,還有巴西。據公開信息,滴滴2018年初收購了巴西打車平臺99,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在巴西已經擁有5500萬用戶,平臺上有150萬司機。
2022年,滴滴在巴西的本地出行平臺99,牽頭成立“巴西可持續出行聯盟”。
![]()
99攜手比亞迪引入到巴西的純電車型
聯盟的目標很明確:到2025年底,要把巴西新車銷量里電動汽車的占比提到15%,同時在當地新建1萬個公共充電站,讓99平臺上的新能源車數量突破1萬輛。
要知道,巴西擁有2億多人口,如果上述目標實現,又將極大助力中國新能源車出海。這不僅是滴滴的一步棋,更是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全球市場開拓的“大棋”。
中國新能源車出海,就是需要平臺企業深耕海外市場“水磨功夫”。單純的產能碾壓從國內卷到國外,是沒有出路的。不是產能不重要,而是有效需求、產業生態的市場環境更重要。
因此,不要沉迷于“產能碾壓”的幻覺,而是要為平臺出海鼓與呼。
長期以來,中國大眾對服務業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和歧視。總是習慣性地把服務業和“實體經濟”割裂,認為服務業是“虛”的,只有制造業才是“硬核”。殊不知產業部門有觀念之別,不能割裂現實經濟活動的有機整體,一、二、三產缺了哪一個都不行。
今天的中國經濟早已過了“產能關”,所有工業部門都不缺產能,缺的恰恰是服務業輸出的海外先鋒。
![]()
結語
全球化時代至今,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深度捆綁、結伴出海才是常態。宜家和馬士基、兩大可樂和好萊塢、歐陸設計和歐洲制造等等,大大小小的經典案例俯拾皆是。
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成功者,無一不是三產軟實力和工業硬實力兼具,沒有偏科生。中國既是無可爭議的全球制造業大國,也是公認的平臺經濟強國,也要學會“兩條腿走路”。邁開平臺出海的腿,才有“新中國制造”走向全球藍海的廣闊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