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的成都,棋盤兩側,兩位九段棋手已靜坐數小時。羋昱廷執黑,丁浩執白,倡棋杯決賽第二局已進入最為關鍵的階段。前151手,黑白棋子如兩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361個交叉點上展開了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然而,就在第152手,羋昱廷的棋子落下那一刻,丁浩敏銳地察覺到了什么——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縫隙,在堅不可摧的防線上悄然出現。
第153手,丁浩的白子精準地落在了那個唯一能撕裂黑棋防線的位置。不是猛烈進攻,不是保守防御,而是如同一道閃電,瞬間照亮了整個棋局的走向。這一手,不僅鎖定了本屆倡棋杯的冠軍歸屬,更詮釋了當代圍棋的深層變革。
![]()
從棋盤到心境的蛻變
“打開棋路,不沉浸于一時勝負。”捧起冠軍獎杯后,丁浩向記者分享了他的獲勝心得。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這位年輕九段棋手對圍棋的重新理解。
這已不是丁浩首次站上倡棋杯的最高領獎臺,但這次的勝利之路格外引人注目。從本賽首輪起,他先后擊敗彭立堯、范廷鈺、王星昊等強敵,半決賽更是以2:0的絕對優勢戰勝連笑,最終與羋昱廷在決賽相遇。兩局決賽,沒有驚心動魄的拉鋸戰,只有沉穩如山的2:0完勝。
而對于羋昱廷,這已是他在倡棋杯上的連續第二屆亞軍。棋界在為丁浩歡呼的同時,也不免為這位實力強勁卻兩次與冠軍失之交臂的棋手感到惋惜。頂級賽事中,勝利與遺憾常常就是這樣僅一手之隔。
![]()
AI帶來的棋道革命
丁浩的勝利,某種程度上也是新時代圍棋訓練方法的勝利。
“AI為棋手提供了新的視角。”丁浩坦言,今年他特別借助人工智能進行訓練,而最大的收獲不是某一種具體布局或定式,而是那種“冷靜”的特質。在AI的世界里,沒有情緒波動,沒有壓力下的失常發揮,只有純粹的計算與最優解的選擇。
這種特質顯然在決賽的第二局中得到了完美體現。當羋昱廷在第152手出現那個微小失誤時,丁浩沒有絲毫猶豫,第153手即刻落下,精準地抓住了轉瞬即逝的機會。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背后是無數次與AI對弈訓練形成的棋感。
![]()
圍棋發展數千年,從古代的座子制到現代圍棋,從日本理論到中國流,每一次棋風變革都伴隨著工具的進步。而AI的出現,可能是圍棋史上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它不單單改變了棋手們的訓練方式,更深刻地改變了他們對圍棋本質的理解。
倡棋杯:傳承與創新之間
本屆倡棋杯的背景同樣值得玩味。這一由中國臺灣愛國實業家應昌期之子應明皓于2004年創辦的賽事,如今已成長為中國最高水平的職業圍棋賽事之一。而本屆賽事恢復了半決賽與世界大學生圍棋錦標賽在海外同步舉辦的傳統,體現了圍棋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影響力。
冠軍45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固然誘人,但更吸引頂尖棋手的是那個直通2028年第11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的資格。應氏杯作為世界圍棋錦標賽中獎金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賽事之一,是所有職業棋手夢寐以求的舞臺。
![]()
一子落定,前路猶長
回到決賽現場,當丁浩的第153手落在棋盤上時,觀戰室的棋手們不禁發出一陣低低的驚嘆。這一手不僅體現了丁浩的個人實力,更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圍棋——人類棋手在AI的熏陶下,正開拓著前所未有的棋路。
丁浩的勝利是一個里程碑,但它遠不是終點。羋昱廷雖然連續兩屆屈居亞軍,但他的棋力依然位居世界頂尖行列。兩位棋手都還很年輕,他們的對決,很可能將是未來數年中國棋壇的主旋律。
![]()
棋盤上,361個點,千古無同局。但無論是丁浩的“打開棋路”,還是羋昱廷的堅持,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在這個人工智能重新定義許多領域的時代,人類棋手正在學習與AI共舞,汲取其智慧而不失自我風格,借助其計算而不失創造之力。
第19屆倡棋杯落下了帷幕,但丁浩與羋昱廷,以及他們身后一整代中國棋手的棋局,才剛剛進入中盤。那一手決定勝負的第153手,或許會成為這個時代圍棋精神的絕佳注腳——在傳承中創新,在冷靜中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