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被稱為豪車界“印鈔機”的保時捷,終于迎來了它最艱難的時刻。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保時捷營收下滑6%,營業利潤暴跌99%,利潤率只剩0.2%。要知道,2023年它的利潤率還是18%,那可是豪車世界里最賺錢的品牌之一。短短兩年,從神壇跌到谷底,保時捷的“暴利神話”徹底塌了。
過去幾年,保時捷是豪車圈的利潤模板。無論是卡宴、911,還是Macan,幾乎每一款都能讓同行羨慕。2020到2023年疫情期間,全球車市都在下滑,它卻逆勢增長,營業利潤從42億歐元一路漲到73億歐元。那幾年,人們開玩笑說保時捷不是在造車,是在印錢。但到了2025年,這臺“印鈔機”突然熄火了。前三季度只賺了區區4000萬歐元,幾乎等于白干。
為什么會崩?其實是幾個因素疊加的結果。
第一,是市場層面的冷卻。
尤其是中國。中國是保時捷最大的單一市場,占全球銷量三分之一,但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銷量暴跌26%。高凈值人群換車頻率下降,新能源高端品牌又在崛起,蔚來、智界、極氪這些品牌已經在高端純電市場分走了原本屬于保時捷的客戶。曾經買保時捷是身份象征,現在年輕一代更愿意買智能電車,能打游戲、能語音、能OTA,科技感比排氣聲浪更有吸引力。
第二,是產品節奏的問題。
保時捷在電動化這條路上猶豫太久。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Taycan,當時是歐洲電動豪車的標桿,但它既沒能把成本打下來,也沒能形成規模優勢。相比之下,特斯拉已經把Model S做到全球量產,而中國的新勢力用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把體驗拉滿。Taycan的銷量停滯、虧損擴大,成了保時捷電動化戰略的“絆腳石”。
而燃油車這邊,也因為環保政策、關稅壓力、油價波動而走不動。就連它的銷量擔當Macan燃油版都要停產了。油車利潤沒了,電車又不掙錢,保時捷陷入了一個尷尬的空窗期——過去的暴利產品全都卡在了轉型的斷層里。
第三,是內部結構和管理問題。
保時捷這幾年最大的爭議,是它的CEO奧博穆同時兼任大眾集團的CEO,也就是說,一邊管母公司,一邊帶子公司,精力嚴重分散。集團戰略、電動平臺、投資方向層層掣肘。保時捷想要推新平臺,結果又要兼顧大眾、奧迪的技術路線,導致節奏拖慢。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保時捷干脆宣布放緩電動化戰略,未來將增加插混和燃油車型比例,重新調整產品規劃。表面上看是“回歸經典”,但背后是資金壓力和項目不順的妥協。公司還要支付高達27億歐元的重組費用,再加上美國關稅上漲帶來的數億歐元額外成本,利潤自然被吞得一干二凈。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裁員和信心流失。
保時捷計劃到2029年裁員1900人,新CEO明年上任,這些消息都說明公司已經進入“節流模式”。資本市場的信心同樣受挫。保時捷股價從上市時的82.5歐元跌到現在的34.8歐元,跌幅接近六成。對于一個曾被視為“歐洲最穩”的豪車品牌來說,這幾乎是信仰崩塌。
過去人們買保時捷,不只是買車,而是買一種“機械信仰”;但如今,這種信仰正被電動化、智能化的新邏輯替代。
從更大的維度看,保時捷的困境其實代表著整個歐洲汽車工業的焦慮。
歐洲車廠過去靠機械制造和工藝取勝,如今世界的競爭中心已經轉向“軟件+生態”。智能電動車的戰爭打得不只是馬力,而是算力;不只是速度,而是交互。保時捷的核心競爭力——發動機、底盤、操控——在新一代用戶眼中都變得不再重要。
你會發現,這個時代的豪華不再是皮革、排氣、徽章,而是智能、體驗、生態。
保時捷還停留在舊的敘事里,用傳統工業的邏輯去面對新技術的浪潮,自然會被時代反噬。
這場暴跌其實是一場“信仰塌陷”的代價。
保時捷曾是速度與激情的代名詞,但現在它需要重新回答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在一個智能汽車時代,保時捷的“豪華”到底意味著什么?
它可以不做最便宜的品牌,但不能不理解新的豪華是什么。那不再是馬力和鋼鐵的浪漫,而是算法、能耗、交互的精準平衡。
保時捷能不能從機械時代走進智能時代,這才是它真正的生死考驗。
所以,這次暴跌不是偶然,也不是周期性波動,而是一場結構性崩塌。
保時捷曾靠信仰印錢,現在必須靠創新自救。
如果它不能在智能化、電動化的下半場重新定義自己,那它就會成為下一個諾基亞——被時代溫柔而堅定地淘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