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會被淘汰。
最近這段時間,我特別深地感受到一個趨勢。無論是我和粉絲聊天,還是給社群伙伴做優勢分析,都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其實在無意識地被一個觀念卡住——他們太相信“專家思維”了。
好多人跟我說,自己明明在專業領域干了十幾年,有經驗、有理論、有案例,結果一做內容,一寫文章,一拍視頻,沒人看。評論區冷冷清清,播放量上不去,自己還特別納悶:我講的明明很有道理啊,為什么沒人聽?其實很簡單,因為你說的那些,別人聽不懂,也不想聽。專家沒錯,錯的是時代已經變了。過去我們信權威、信專業,現在大家信的是“能懂我”。
你想啊,專家習慣講結論、講邏輯、講體系,但普通人想的是:“這事跟我有什么關系?”過去專家說一句話,別人就會記下來,現在專家說一百句正確的,別人也可能一句都不記得。因為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正確的東西太多了,唯一稀缺的是“被理解”。我后來慢慢意識到,很多人不是沒能力,而是還沒轉過那個彎——他們還在用“證明自己懂”的方式在表達。問題是,這個時代不缺懂的人,缺的是“懂人”的人。
我自己過去在媒體的時候,也有過這種錯覺。我那時候寫財經稿子、做深度分析,數據精確、邏輯嚴謹,但反饋總是很冷。我以為是大家不懂財經,后來才發現,是我沒讓他們懂。普通人不想聽我證明什么,他們只想知道“這件事到底和我有什么關系”“我為什么要在乎它”。當我開始用更生活化的語言去講同樣的事,比如“為什么你感覺錢越來越難花出去”,那種“啪”一下的共鳴感就來了。大家在評論區說,“你這句話,說到我心里去了”。那一刻我才明白,在內容世界里,“共鳴”遠比“正確”更重要。
為什么越專業的人,越容易做不起來?其實答案特別簡單。因為他們太忙著講知識,而忘了講人。你去看現在那些能把內容做起來的人,無論是寫作、播客還是短視頻,他們講的都不是“道理”,而是“感受”。
他們不告訴你“怎么做”,而是讓你在聽他們的時候,突然明白“原來我不是一個人”。今天的受眾早就不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人了,他們是想要“被看見”的人。專家輸出的是認知,但用戶要的是情緒。專家想贏得尊重,而普通人想被理解。這兩者之間,隔著一整代人的溝通鴻溝。
我覺得這一點特別重要。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人做內容,一開口就講體系、講框架、講模型。沒錯,那在專業世界是加分項,但在內容世界里,它就是障礙。因為你一旦讓人“聽不懂”,人就會關掉。這個時代不缺知識,缺的是翻譯。你能不能把復雜的東西講簡單,讓人聽完點頭說“這我懂了”,這才是真正的能力。專家的價值,不再是“掌握多少”,而是“能讓多少人聽懂”。而做到這一點,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共情。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在講“內容思維轉型”的直播時,有人在評論區說:“你應該先全面調研再評估結論。”我看到這句話就笑了,因為這就是典型的專家式表達。問題是,觀眾不是來聽論文匯報的。直播間的人只想知道——我現在困在內容瓶頸里,該怎么辦?如果你用那種研究報告的語氣去講,觀眾的第一反應不是“你真專業”,而是“你太遠了”。但當我用普通的語氣去說:“你不是不會做內容,你只是太想被認可”,那一刻,直播間的互動瞬間爆了。因為那是人話,是心話。
現在我越來越相信一個事實:在內容世界里,通俗才是真正的力量。專業會讓人覺得“有道理”,但通俗能讓人覺得“懂我”。一個能讓人轉發的內容,也許靠邏輯;但一個能讓人留言、想跟你聊的內容,一定靠真誠。人和人之間的連接,不是知識,而是情緒。你能讓別人感覺到“你理解我”,那才是信任的起點。
過去專家的邏輯是“我告訴你該怎么做”;今天內容創作者的邏輯是“我陪你一起走”。這兩個姿態,決定了結果的天差地別。前者是居高臨下,后者是并肩同行。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共情取代專業”的拐點。過去的專家贏在“我懂的多”,現在的創作者贏在“我更懂你”。共情不是情緒化,而是新的理解力。因為當AI可以把所有知識都說清楚,人類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就是情緒、溫度、理解。
我現在做內容,有一個核心的邏輯,就是:把復雜的東西翻譯成人話。比如說,不講“宏觀經濟結構性通縮”,我就說“為什么大家都覺得錢越來越難花出去”。不講“產業鏈重構”,我就說“為什么我們身邊熟悉的公司在慢慢消失”。
這種表達方式,才有生命力。其次,我不再用“我懂”來講,而是用“我也經歷過”來講。當我說“我也焦慮過”“我也被困過”,別人就更愿意相信我能帶他們走出去。最后,我的結尾總會是邀請而不是總結,比如我經常寫:“如果你也在尋找自己的節奏,我們可以一起走。”這不是套路,是誠意。因為我相信陪伴比教導更有力量。
我越來越清楚,未來的個人IP競爭,不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溫度的競爭。過去幾年是“知識付費時代”,未來幾年一定是“情緒價值”和“思想價值”并行的時代。AI會讓專業越來越容易被復制,但思想和溫度永遠是稀缺的。人會越來越信任“能看見我”的人,而不是“在我頭上說話”的人。專家不會消失,但他們必須重新定義自己——從“知識的提供者”變成“理解的傳遞者”。
我一直認為,做內容、做IP、做品牌,本質上都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連接。那種連接不是靠算法算出來的,而是靠真誠換來的。思想從來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有溫度、有邏輯、有共鳴的表達。當你能讓人聽懂你的專業,感受到你的真誠,那就是最有力量的表達。
所以我想說,如果你也在內容路上卡著,不知道怎么表達、怎么被看見,其實答案很簡單:別想怎么更專業,先想怎么更真誠。別想怎么顯得厲害,先想怎么讓人愿意聽你說。過去的競爭是“誰更懂”,現在的競爭是“誰更懂人”。在AI可以隨時生成答案的時代,唯一不會被替代的,是有溫度的表達。
專家會被淘汰,但有溫度、有理解力的人,會被記住。
如果你也想從“專家思維”走出來,去做一個真正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思想型IP,我真心邀請你加入我的社群。我們不講術語,不裝深度,只講真實。我們一起學習怎么讓知識長出溫度,怎么讓表達有共情。因為我相信,接下來的時代,不屬于最聰明的人,而屬于最真誠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