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里面有一冊冊的山水、一頁頁的建筑,更有淵深的歷史、鮮活的文化。讀城,猶如讀書,讀她的自然、社會與人文,讀千年文明的傳承與演進,亦讀出了一代代人的奮斗、期冀、夢想與抱負。從大運河的槳聲燈影到物聯網小鎮的數字脈動,從東林書院的瑯瑯書聲到現代產業園的機器轟鳴,無錫這本書,正被更多人捧讀。
遇見江南,讀懂無錫。無錫市“讀城”行動已經全面啟動,從七大核心脈絡出發,多維度解讀無錫作為“至德名邦、運河水城、工商名城、太湖明珠”的江南名城特色,深度探析無錫從古至今的城市發展邏輯,呈現城市的“可讀性”。讀城的過程不僅是城市文化巡禮,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城市身份重構,讓每個生活在無錫的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坐標。
![]()
“七脈讀城”
從過去“走向”未來
無錫是什么樣的?“傳統與現代交融、人文與科技共生”是她給人們留下的最為鮮明的印象。如何讓人們真正讀懂這一城市形象?無錫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無錫市“讀城”行動遵循“解讀城市基因、激發文化認同、共創城市未來”的主線,深入解讀城脈、文脈、商脈、水脈、園脈、藝脈、智脈七大核心脈絡,生動展示無錫從深厚歷史到璀璨未來的城市立體形象。循著清晰的脈絡,“七脈讀城”如同一張精心繪制的城市地圖,引領人們一步步走進城市的深處。

一方水土筑一方城。讀城,從城市脈絡開始。無錫現存最早的地圖、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毗陵志》上,無錫22個鄉、山脈、太湖等都有標注,運河穿城而過。明代弘治七年的無錫縣城圖上,運河穿過城內,并形成從北到南的商業街。清光緒七年(1881)縣城圖,第一次反映出無錫龜背城的特點。城脈怎么讀?“就是要讀無錫的歷史格局,讀現代的城市規劃。”無錫地方志專家郁有滿表示,無錫人自古至今利用地形與運河的走勢,達到水、城、人和諧共生的實用效果,這是無錫城形制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
據了解,我市對于城脈的解讀除了深入解讀無錫城市規劃體系及重點內容,還重點解讀文物建筑、歷史建筑、現代地標建筑等城市脈絡載體,展示其蘊含的歷史價值和人文時代精神。“我們將圍繞解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明晰國土空間發展藍圖、實現實景三維數據建設三個維度,進行重點解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推出歷史建筑保護、古樹名木保護以及城市地圖展示三個系列,推動城市規劃從“專業話語”走向“公眾認知”。
此外,讀文脈將挖掘闡釋地名故事、地方文獻、名人往事等所承載的城市記憶與文化精神;讀商脈將展現傳統老字號、近代工商業遺產、“465”現代產業集群所體現的城市經濟活力與創新精神;讀水脈將解讀大運河、長江、太湖、二泉等水系塑造的自然生態本底與水文化特色;讀藝脈將展現文化藝術、非遺技藝、民間工藝等所蘊含的審美情趣與匠心精神;讀園脈將系統梳理無錫園林的歷史文脈、造園特色與時代價值;讀智脈將聚焦“科技賦能”與“人才驅動”雙核引擎,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的智慧動能。
七條脈絡,宛如七根琴弦,共同彈奏出一曲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江南新韻。
全城共讀
從“行動”到“心動”
對無錫城的解讀,從來不是一場獨奏,而是時時刻刻都在上演的全民交響。在無錫,不同群體正以各自的方式,閱讀城市,認識城市,愛上城市。
![]()
年輕人正成為這場城市閱讀行動的主力軍。在團市委組織的“走讀無錫”青年學習社線路研學行動中,青年們行走青年信仰之路、錢氏家風、古韻青瓷、5G織夢等8條主題線路,在實景實地中觸摸城市肌理、感知時代脈搏。他們走進歷史街區、名人故居、非遺傳承基地、物聯網小鎮、海歸人才社區等地,在感知歷史的同時,也讀懂了無錫面向未來的雄心。來自江南大學的留學生小王在參加活動后感慨:“通過走訪天下第二泉、體驗茶文化,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江南’。”
新媒體平臺則讓讀城行動迸發出創新活力。今年是榮德生150周年誕辰,《錫商百年》系列短視頻第一集上線,聚焦“兵船”牌商標背后的傳奇歷程。“無錫作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和鄉鎮企業的發軔地,擁有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檔案史料資源。”無錫市黨史方志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聯合市工商聯和自媒體共同策劃推出了該系列視頻,利用工商檔案資料,結合現代傳播方式,全面梳理錫商百年發展歷程。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組織網絡大V和優質人文博主等多方資源,推出一批小切口、有特色、具網感的網絡傳播產品,增強市民歸屬感、擴大無錫的知名度。
![]()
在我市集中啟動讀城行動之前,行走運河、閱讀老建筑、園林品鑒、鐘書夜讀等線下、線上的活動已然常態化開展,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人群解讀城市。“我們圍繞歷史建筑解讀、工商游徑活化、非遺傳承創新、打造特色文旅線路等內容深入解讀無錫,讓公眾積極參與進來。”市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無錫聯合蘇州、常州、湖州推出的“江南工商文化跨省聯游線”,已吸引跨省游客60萬人次,帶動文創銷售顯著增長。
讀城行動正在催生新的文化消費場景。在惠山古鎮,一場場研學課程讓游客循茶圣陸羽足跡探訪二泉,親手體驗惠山泥人、錫繡、竹刻等非遺項目。“以讀城行動為契機,我們將持續深化‘二泉’文化品牌內涵,將‘品茗聽泉’等特色場景常態化、精品化。”市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期,景區在“天下第二泉”核心區域內打造了沉浸式品茗聽泉體驗區,深度融合“泉、茶、曲”三大元素,打造極具江南特色的文化消費場景,形成“到無錫、品二泉、聽二胡”的品牌認知。目前,已累計接待中外游客千余人次,影響力持續擴大。
賦能發展
從“讀城”到“識城”
讀城的深層意義,在于通過對城市不同脈絡的深入解讀,讓公眾對城市有深刻的認識,不僅識其貌,更能認識其發展規律,認同其發展理念,進而讓歷史文化從遺產變成資產,從記憶轉化為動力。而隨著讀城行動在無錫系統展開,也將為城市各個領域注入新的活力,重塑城市的發展邏輯。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聚焦“465”現代產業集群的系統解讀,展示無錫產業鏈條的現狀及分布,全面提升和呈現無錫現代產業集群的韌性與活力,讓市民對這座城市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市水利局引領公眾“品讀水城共生關系”,呈現無錫“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地域特質,同時,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文化、水環境協同建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年底前將發布《無錫市傳統村落圖志》,推動鄉村建設與文旅融合,將農居建設與鄉土文化展示相結合,助力提升鄉村的文化吸引力。
![]()
讓讀城行動成為聯結人與城市、人與人的情感紐帶。“我們也在努力讓更多觀眾為了一部戲而奔赴無錫,認識無錫。”無錫市委宣傳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市委宣傳部會同市文廣旅游局、市文聯共同啟動“藝脈讀城”行動,圍繞“影響世界的無錫人和事”開展文藝創作,進一步升級打造太湖文化藝術季、星期廣播音樂會等文化品牌,同時,啟動“傾聽無錫”“印象無錫”“一典籍兩大系”系列城市記憶工程,讓藝脈薪火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創新也在為讀城行動注入動能。實景三維無錫建設加快推進,文化數字服務平臺搭建完善,青年讀城計劃深入實施,這些舉措共同推動“讀城”從紙質時代邁向數字時代。未來,市民游客或許只需一部手機,就能通過AR技術在古跡現場復原歷史場景,在虛實融合中感受無錫的千年文脈。
城市這本書,常讀常新。當千年運河依然流淌,當《二泉映月》有了當代和聲,當青年人的腳步穿梭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無錫以“讀城”為鑰,開啟了一扇通往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大門。這場持續的城市認知運動,不僅讓綿延千年的文脈成為現代城市的源頭活水,更讓文化符號淬煉為經濟符號,讓城市氣質轉化為發展底氣。而我們每個人,既是這座城市的讀者,也是續寫它的作者。在讀懂城市的同時,我們也在書寫屬于自己的城市故事,大家共同執筆寫下太湖明珠的精彩篇章。
![]()
來源:無錫日報、無錫高新區在線
編輯:嚴琳
校對:李倩
責編:楊珍
點贊+轉發
分享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