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國家級都市圈”牌照,長春憑什么?

8月獲國家發改委復函,近日正式出臺——《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的獲批,讓長春成為東北第二個、全國第18個“國家級都市圈”。在沈陽都市圈獲批一年后,長春的入圍為東北區域發展格局再添動力。
![]()
PART 0 1

一、為什么是長春?
長春經濟總量占吉林省比重超過50%,常住人口接近全省40%,首位度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高居第二,僅低于銀川。但“一城獨大”并未有效轉化為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效應。
此次長春都市圈范圍涵蓋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規劃面積2.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10萬,經濟總量占全省67%。這一布局意圖明顯:不僅要繼續做強長春,更要讓長春帶動兄弟城市一起強。
![]()
PART 0 2

二、長春都市圈的特別使命
與許多都市圈不同,長春都市圈肩負著特殊使命——以“一圈”之力扛起吉林全省發展重任。
規劃設定清晰目標:到2030年,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35萬億元,基本建成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協作的現代化都市圈。
![]()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東北尚未有GDP萬億城市,最接近的沈陽、大連已突破9000億,而長春尚未達到8000億。都市圈的建設,為長春乃至吉林提供了“換道超車”的新機遇。
PART 0 3

三、“一省一圈”時代正式到來
隨著長春都市圈獲批,“國家級都市圈”已增至18個。加上已板上釘釘的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轄市,全國已有三分之二的省市進入了“國家級都市圈”時代。
這一變化標志著中國區域競爭格局的根本轉變:從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正式進入都市圈與都市圈之間的競爭。
![]()
對于大多數省份而言,未來真正的發展活力中心,可能就只有一個都市圈。這既是政策導向,也是人口、資源要素聚集客觀規律使然。
PART 0 4

四、都市圈不是“圈地運動”
有人認為都市圈數量增多會導致含金量下降。但事實上,都市圈建設的關鍵不在“圈”而在于“融”——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要素自由流動。
根據《2024年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目前上海大都市圈是唯一的“領先型”都市圈,珠三角、首都及深圳、蘇錫常等7個都市圈屬于“成熟型”,而長春與多數新獲批都市圈一樣,仍處于“起步型”。
![]()
這意味著,拿到入場券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實現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的轉變。
PART 0 5

五、都市圈時代的城市新定義
未來我們談論一座城市,將越來越習慣于使用都市圈的視角。就像今天說到東京、紐約時,我們實際指的是以它們為核心的大都市圈。
![]()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對于超大特大城市而言,“城市”邊界逐漸模糊,“都市圈”輪廓日益清晰。這不是城市的擴張,而是發展邏輯的重構。
隨著哈爾濱、昆明、南昌等更多都市圈蓄勢待發,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正在重塑。在這場變革中,長春都市圈的探索,將為后發地區提供寶貴經驗。
![]()
![]()
獲批只是起點,真正的考驗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