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一項研究刷爆健康圈,團隊分析了近十年 50 多項研究發現:規律運動能讓反映長期血糖水平的關鍵指標下降 0.3%-0.8%,效果堪比口服調理品。更驚喜的是,并非所有運動都一樣有效,這 3 種運動被評為 “穩糖黃金組合”,適合需要管理血糖的朋友長期堅持。
![]()
一、有氧運動:每日 30 分鐘,給血糖 “踩剎車”
上海交大研究明確:有氧運動是血糖管理的 “主力軍”,它能讓肌肉主動攝取葡萄糖,不依賴身體調節機制也能穩定指標。
- 首選方式:快走、游泳、騎自行車最安全。快走適合所有人,飯后 1 小時出門散步,步幅保持每分鐘 100-120 步,微微出汗且能正常說話即為達標;游泳對關節友好,每周 2-3 次,每次 40 分鐘,尤其適合體重基數大的朋友。
- 科學技巧:不用一次練夠 30 分鐘,早中晚各 10 分鐘碎片化運動,效果和連續運動一樣。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學快走 10 分鐘,午休爬樓梯 5 層,晚上飯后散步 15 分鐘。
- 關鍵提醒:運動后若疲勞感 1 小時內消失、睡眠食欲正常,說明量剛好;若第二天仍腰酸背痛,需減少時長。
![]()
二、抗阻訓練:每周 2 次,讓身體更 “能扛糖”
研究發現,肌肉量增加后,基礎代謝提高,身體對血糖的調節敏感性會增強,空腹時的血糖控制效果更明顯。在家就能做的 3 個經典動作:
- 彈力帶上肢外旋:大臂貼緊身體,前臂彎 90 度,套上彈力帶,拇指外展時轉動手臂,每組 12 次,做 3 組,能改善久坐體態還練肌肉。
- 屈髖蹲起: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抱胸,下蹲時膝蓋不超過腳尖,每組 10 次,增強下肢力量,激活代謝關鍵肌群。
- 單腿站立:側對墻面輕扶支撐,單腿抬起腳背勾起,每組 8 次,左右交替,提升平衡能力,預防運動損傷。
- 頻率把控:同一部位訓練間隔 48 小時,比如周一練上肢,周三練下肢,避免肌肉過度疲勞。
![]()
三、HIIT 訓練:20 分鐘抵 1 小時,高效穩糖神器
這種 “短爆發 + 快恢復” 的訓練方式,對血糖指標的改善幅度是所有運動中最大的,但需根據體能選擇。
- 入門方案:快走 30 秒(全力加速)+ 慢走 90 秒,重復 8 組,總時長 20 分鐘。適應后可換成慢跑 20 秒 + 快走 100 秒,逐步提升強度。
- 適用人群:30-50 歲體能較好者優先嘗試,高齡或有基礎問題的朋友不建議做,可用 “飯后踮腳” 替代 —— 站立扶椅,踮腳 10 次休息 10 秒,重復 5 組,同樣能激活肌肉代謝。
- 注意事項:必須先做 5 分鐘熱身,如擴胸、弓步壓腿,避免突然發力導致拉傷。
![]()
四、黃金組合方案:這樣搭配效果翻倍
上海交大建議將三種運動結合,給出一周參考計劃:
周一,快走 30 分鐘 + 上肢抗阻訓練 15 分鐘,45 分鐘
周三,游泳 40 分鐘 + 下肢抗阻訓練 15 分鐘,55 分鐘
周五,HIIT 入門訓練 20 分鐘 + 拉伸 10 分鐘,30 分鐘
每日附加,飯后踮腳 / 散步 10 分鐘,10 分鐘
五、避坑指南:這 3 個錯誤白忙活
![]()
- 誤區一:出汗 = 有效?錯!必須達到中等強度,比如 25 歲朋友運動時心率保持在 145 次 / 分鐘左右(170 - 年齡)。
- 誤區二:空腹運動效果好?大錯!空腹易導致身體不適,建議飯后 1-2 小時運動,剛好趕在血糖上升期 “截胡”。
- 誤區三:一周突擊練一次?沒用!規律性比強度重要,哪怕每次只動 15 分鐘,堅持每周 5 次也比周末狂練 2 小時強。
結尾:運動穩糖,貴在堅持
上海交大的研究團隊強調:運動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堅持 2-3 個月,血糖指標會明顯改善,還能順帶降血脂、減腰圍。
![]()
不管是 60 歲的長輩還是忙碌的年輕人,都能從這 3 種運動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 體力差就從快走開始,時間少就練 HIIT,怕傷關節就選游泳。
今天就把運動鞋擺到門口,明天飯后先動 10 分鐘,評論區打卡你的第一天運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