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夏天里,大家應該在法國看到過不少類似的新聞:
Leclerc召回雞腿、各地超市召回巧克力慕斯、家樂福召回卷心菜……
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莫過于奶酪。大規模召回、全面調查、21人入院……聽著都有些人心惶惶。
到底是什么問題,讓全法國都如臨大敵?正是那種不算陌生的細菌——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
法國人最愛的奶酪,正在成為這種危險的源頭。就在過去一年,這個美食之國里,有620起嚴重的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其中100人因此去世。
這不僅僅是一次食品丑聞,更是法國正在面對的一場“隱形流行病”。
![]()
走進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一間實驗室,你會看到一排排細長的透明試管,里面裝著淡黃色的液體。
研究員馬爾克·勒奎(Marc Lecuit)拿起其中一支,輕輕搖晃——里面漂浮著的,就是那種叫做李斯特菌的細菌。
它在液體中緩慢繁殖,幾天之后,科學家就能解析出它的基因序列,就像偵探找到了嫌疑人的DNA。
![]()
“這就像刑事調查中的指紋一樣,”勒奎說。
作為法國國家李斯特菌參考中心的負責人,他的工作,就是找出這些“看不見的兇手”,并追蹤它們是從哪一道菜、哪一塊奶酪里逃出來的。
![]()
今年夏天,法國的美食界一度被一場“奶酪事件”籠罩。
21位食客在不同的城市出現了嚴重中毒癥狀——高燒、嘔吐、意識模糊,最終有兩人不幸去世。
實驗室的檢測結果指向了同一個源頭:某批次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奶酪。
![]()
這些病人的樣本被送到了巴斯德研究所。經過十天的比對,科學家發現,他們體內的李斯特菌基因幾乎一模一樣——這意味著,他們屬于同一個感染“簇”。
隨后,研究所又在相關品牌的奶酪中檢測出了相同的菌株,案件至此有了答案。
勒奎形容這一過程就像一場“食物偵探戰”。研究員們在顯微鏡下和機器前一連工作十幾個小時,一旦在不同樣本中發現相同的基因序列,就意味著找到了犯罪現場。
那批奶酪,最終被下架、召回,但代價已經發生。
![]()
李斯特菌其實并不是新東西,它天然存在于動物的消化系統中,牛、羊、雞甚至魚身上都有它的蹤跡。
它可以通過環境傳播到奶酪、熟食、肉類甚至沙拉中。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吃進去也沒什么反應,頂多輕微拉肚子或發燒。
但危險在于,這種菌一旦進入血液、腦部或胎盤,就可能引發嚴重的感染——這就是“侵襲性李斯特菌病”。
![]()
它尤其容易攻擊免疫力弱的人,比如老人、孕婦或正在接受治療的人。
病發時癥狀非常兇險:高燒、敗血癥、腦膜炎,甚至導致死亡。死亡率約為20%。
法國從20年前的每年200例嚴重感染,增加到如今超過600例。這不是統計口徑變化造成的,研究人員已經確認——病例真的變多了。
![]()
在巴斯德研究所的李斯特菌中心,每年大約有2500個樣本被送進實驗臺。這里的檢測程序幾乎是軍工級的。
每一份陽性樣本——無論來自患者還是環境——都會被提取DNA,然后放入數據庫中與其他菌株比對。
如果發現兩份樣本的基因相似度幾乎一致,就會被標記為“同一來源”。研究人員再順藤摸瓜去找:這些感染者是否吃過同一種食物?那些食物來自同一個工廠嗎?哪家品牌、哪一批次?
![]()
在9月的一次檢測中,他們終于確定了“罪魁禍首”:那批奶酪的菌株與患者體內完全匹配。
那一刻,整個團隊松了一口氣。找到源頭意味著可以防止更多人受害。但他們也清楚,這只是冰山一角。
法國的食品安全系統運行得相當完善,從1999年就建立了這一套監測機制。但即便如此,李斯特菌依然在“鉆空子”。
![]()
法國公共衛生署的流行病學家馬修·圖爾德曼(Mathieu Tourdjman)提出了一個解釋:不是菌多了,而是人體變脆弱了。
“我們觀察到病例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他說,“法國人口老齡化非常明顯,二戰后嬰兒潮那一代人正在步入高齡階段,他們對感染的抵抗力遠不如年輕人。”
數據確實在支持他的判斷。除了老人,孕婦群體的病例比例也在上升。過去五年里,懷孕婦女感染李斯特菌的風險幾乎翻倍。
醫生懷疑,部分年輕媽媽可能忽視了飲食建議,仍舊食用未經過巴氏殺菌的奶酪或生肉,但目前沒有確鑿數據證明這一點。
![]()
另一類風險來自現代醫學本身——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劑。
這些藥物雖然能控制慢性病,卻也削弱了身體的防御力,讓他們更容易被李斯特菌“盯上”。
那要不要干脆告訴老年人:別再吃生奶酪?圖爾德曼搖搖頭。他很清楚,這種建議幾乎行不通。
![]()
“你可以讓一個孕婦九個月不吃奶酪,但你沒法讓一個七十歲的法國老人戒掉他一輩子都在吃的食物。”
對許多人來說,奶酪不僅是飲食習慣,更是生活方式。
醫生更傾向的做法,是提醒人們注意儲存和加熱方式。李斯特菌怕高溫,加熱至70°C以上即可殺死。
但問題是,大多數傳統法式奶酪本身不適合加熱,這也讓防控變得困難。
![]()
回到巴黎的實驗室,研究員們依然在工作。房間里有低溫機、離心儀,還有正在“培養”的菌株。那股淡淡的酸味混著消毒水的氣息,空氣里彌漫著緊張的專注。
馬爾克·勒奎說,他的工作像是在破案:“我們每找到一個感染簇,就像破了一起案。不同的是,我們的‘罪犯’不會說話,只會在顯微鏡下留下痕跡。”
從最初懷疑樣本,到確定菌株,再到聯系食品廠商、下架產品,一個完整的追蹤周期往往要十天到兩周。越早發現,意味著越多的生命能被救回來。
![]()
幸運的是,李斯特菌雖然危險,但仍有辦法治療。醫生們一致強調:一旦出現發燒、頭暈、惡心等癥狀,盡快使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e)等抗生素,多數情況下都能控制病情。真正致命的,是延誤。
法國人熱愛生奶酪,就像意大利人離不開生火腿。可是當一種細菌悄悄在其中滋生,風險和習慣之間的拉扯就成了問題。
![]()
“別慌,”勒奎最后還是笑著說。“只要你健康、注意衛生,吃奶酪并不會有危險。”
他說完又轉身回到培養皿前,那些微小的生命依舊在液體中繁殖——無聲、肉眼難辨,卻真實存在。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sante/mais-pourquoi-les-cas-de-listerioses-explosent-ils-on-a-visite-le-laboratoire-qui-les-traque-23-10-2025-GG6RI734E5GS3AAW7UTETK2IME.php
文|小月
![]()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