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神標識作為傳承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載體,凝聚著中華兒女薪火相傳、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思想智慧和民族情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內涵、特性、價值三重意蘊審視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本體、主體及其與“他者”的關系,能夠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注入更強烈的歷史自覺和精神主動,更加煥發中華文明的鮮活生命力,增強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文化影響力。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和集中表達,其內涵伴隨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不斷凝聚和豐富,熔鑄形成于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民族與世界的滌蕩和碰撞,繼承弘揚于以“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底蘊、儒家“五常”的倫理道德觀念、“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等內容為代表的精神體系。《尚書·五子之歌》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政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核心訴求,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源泉,它承載著古代先哲對政治清明的理想追求,彰顯出中華民族心系蒼生、以民為先的人本情懷。儒家“五常”倫理道德觀念,即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規范,是中華傳統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儒家“五常”倫理道德觀念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需求深度融合,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強調了自然規律與人類行為的和諧統一,明確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體現出中華民族對人、社會、宇宙的深刻哲思。這些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文化傳承中不斷發展,在文化創新中持續深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關鍵表征,印證著中華民族對傳統政治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哲學智慧的尊崇和堅守。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具有鮮明的多元一體特性。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可知、可感、可視,具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傳承性、和衷共濟的精神凝聚性、繼往開來的時代延續性。從外在表現探究,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以圖騰紋飾、文化地標、節慶民俗等形式存在,具有本土化、符號化、可視化的特征,能在感官層面引起審美關注,在精神層面喚起情感共鳴,在認知層面加深文化理解。從內在本質考量,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也必須由各民族共同維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承載著各民族共同開拓祖國疆域、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中國歷史、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血脈基因、文化密碼和歷史記憶,能在賡續家國情懷、建構民族認同、深化理想信念等方面,實現情感的凝聚、價值的熔鑄和精神的共振。鮮明的多元一體特性在歷史更迭中不斷優化,在歷史變遷中持續升華,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立體表達形象,彰顯出中華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執著堅守和對馬克思主義魂脈的創造性融合。
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具有顯著的當代價值。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歷史基因和人文密碼,是中華文明精神與“他者”的溝通紐帶,是古今中外文明對話的交流符號,也是推動文化發展、凝聚民族力量、展現國家形象的關鍵要素。在思想傳承層面,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歷史根基。中華兒女依托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既能汲取中華文明的傳統智慧結晶,又能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民族與世界的有機融合,從而在多元的世界文化環境中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為堅定文化自信強基鑄魂,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貢獻力量,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動力。在情感維系層面,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為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增進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構筑了時空場域。借助漢字書法、禮樂典章、家訓族譜等具體載體,強化個體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能夠使中華兒女深切體會到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特質,以堅定的文化傳承意識彰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家庭、家族及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文化延續,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在文明交流互鑒層面,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成為中華文明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有力支撐。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憑借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鮮明的特性,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堅定的文化自信,在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同時,展現出區別于“他者”的純真魅力和非凡價值,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些顯著的當代價值在時代演進中不斷強化,在社會變革中持續拓新,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價值功能體系,見證著中華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融入國家形象建構研究”[24BKS051]成果)
作者:劉艷房 吳瑩,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