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據中安在線報道,近日浙江臺州,一名4歲男孩因喝珍珠奶茶后蹦床,被珍珠反流噎住窒息身亡,家屬悲痛之余,質疑奶茶店未張貼明顯告示,未口頭告知孩童不可食用。
據大風新聞華商報報道,一知情人士透露,事發當天,家長系通過奶茶店小程序下單,后系一成年人到店取走奶茶,未見兒童。
據家屬自述,10月19日下午,母親帶孩子去杜橋寶龍廣場游玩,通過小程序購買了一杯珍珠奶茶,同行的朋友去拿奶茶時,店內工作人員未提醒珍珠顆粒較大,不宜兒童食用。后將奶茶帶入3樓游樂場,游樂場未提醒不得將食物帶入場內。游玩期間,孩子口渴,喝了珍珠奶茶后接著玩耍。
后經其他孩子提醒,母親一分鐘到孩子身邊,發現孩子異常后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救,并呼喊求救,但未見游樂場工作人員上前。后抱孩子前往游樂場大廳,求助工作人員,對方稱不具備救援技能。母親帶孩子去醫院,經過1個多小時救治,最終沒能救回孩子。
![]()
監控視頻顯示,男孩在蹦床玩耍。
![]()
突然倒地。
![]()
緊急搶救。監控視頻截圖
據九派新聞報道事發所在地臨海杜橋寶龍廣場工作人員回應稱:事情正在協商處理中,“現在政府和派出所、法院都已經介入處理了,我們也在積極配合。”
記者聯系涉事奶茶店, 一名工作人員稱現在這個事情公司在處理,其還表示下單的小程序上會有安全提示,“兒童和老人要在看護下食用”。
![]()
當地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稱,自己系值班的,不了解相關情況,具體需要找宣傳部。記者聯系當地宣傳部門,電話暫未接通。
孩子父親向記者表示,兒子的死自己已經非常悲痛,網絡上的一些言論讓自己更難受,將此事發上網絡也是想起到一個警示作用,“醫生搶救的時候說珍珠都黏在那里(氣管里)。”
他還表示,網上傳言起訴取奶茶的朋友不實,現在根本沒有說想去告誰,沒有說要多少賠償,自己只是需要一個說法,奶茶里的珍珠這么大、粘性這么強 ,兒童是否可以飲用、 是否合理?他承認家長有看護責任,但認為奶茶商家、游樂場商家、商場都有責任。
![]()
醫生提醒:
奶茶珍珠入氣管海姆立克或無效
10月24日,武漢第四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許濤向極目新聞 記者介紹,此次案例中,應該是奶茶中的 珍珠 進入了孩子氣管。 珍珠 黏性較強,所以才會出現即使家長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但也未能讓孩子將異物吐出。
許濤表示,通常不建議小朋友食用果凍、珍珠奶茶等食品或飲品,因為兒童身體機能尚處發育階段,且容易在未將食物嚼碎的情況下“囫圇吞下”,增加異物吸入風險。
此外,在吃喝東西后還應該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止食物反流,最終導致窒息,全麻手術前病人禁止飲食也是這個原因。如遇到異物卡喉,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比較合適的急救方法,但是也建議最好立即向醫護人員求助,一方面醫護人員的操作會更專業,另一方面也便于醫生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其他措施。
律師:從法律角度看
家長是主要責任主體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認為:從法律角度看,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是主要責任主體。4歲兒童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家長應當充分預見讓孩子飲用珍珠奶茶并在蹦床時食用可能存在的風險,卻未加以有效防范,沒有盡到監護職責。
趙良善表示,如果奶茶店的珍珠確實存在粘性過大、顆粒過大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或產品質量要求的情況,且未充分履行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那么奶茶店可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奶茶店的產品符合相關標準,且已經通過小程序進行了必要的提示,其責任可能會相對較小。
趙良善指出,游樂園作為經營場所,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如果游樂園明確禁止攜帶食物進入,但未對家長攜帶珍珠奶茶進入場地的行為進行有效制止,或者游樂園工作人員在孩子發生意外時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如不會急救技能等,游樂園方則需承擔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
趙良善解釋,商場方通常對其管理的場所內的經營活動負有一定的管理和監督責任。如果商場沒有制定完善的應急處理預案,或者在孩子發生意外時未能提供必要的協助和支持,也需承擔一定的責任,但一般來說,商場方的責任相對較小。
廣言快評:
又一起悲劇的發生,家長警鐘長鳴
近日浙江臺州一4歲男孩因喝珍珠奶茶后蹦床,被珍珠反流噎住窒息身亡。這起悲劇引發了人們對商家安全警示責任與家長監護義務的公共討論。
復盤這起悲劇,我們固然可以指出商家提示不顯眼、游樂場未阻止外帶飲品等管理瑕疵,但究其根源,在于兩個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基本常識:一是珍珠類粘稠食物對幼兒本就存在顯著的吞咽風險,二是進食后立即進行蹦跳等劇烈運動,極易引發食物反流。不幸的是,這兩個致命風險在此次事件中同時發生了。
此類悲劇并非孤例。近年來,兒童因食用果凍、堅果,或誤吞小型異物導致的窒息事件屢見不鮮——從四川資陽因“珍珠卡喉”離世的16歲少年,到佛山順德那個即便家長實施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也未能挽回的一歲嬰孩,一系列沉痛的案例共同指向一個問題:部分家長在兒童監護中存在“安全盲區”,對日常生活中的特定風險預判不足、防范不夠。
每一起悲劇背后,總有多次被忽視的預警;每一場災難過后,也總縈繞著無數個“如果當初”。然而,沉溺于悔恨已于事無補,唯有將警示轉化為未來的防范,才是對生命真正的尊重。這也是男孩家屬所期望的。
當然,在可能涉及兒童消費的產品上,主動、醒目地標注安全提示,也并非苛求,而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這既是保護消費者,也是保護自身。
生命無法重來。這起悲劇警示我們,安全無小事。它需要商家的人性化關懷,但歸根結底,更需要監護人的時刻警惕、主動預判。唯有各盡其責,方能避免悲劇重演。

來源 |廣州日報、九派新聞
中安在線、華商報大風新聞
編輯 | 賴 勝
審核 | 孫軼英
校對丨胡普甜
簽發 | 李文峰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