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一件事情:公元前186年的武都大地震,導致了山體大崩塌,漢江本來的源頭西漢水被截斷而形成了堰塞湖,最終向南改道流入了嘉陵江,成為了嘉陵江的源頭。
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地震時山體坍塌的具體位置在哪?
我們先確定一下古漢水上游原來的河道。
中國最早的地理專著《尚書.禹貢》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 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
古漢水的上游源頭西漢水發源于嶓冢山,這座 嶓冢山在哪?位于今天的甘肅省提天水的齊壽山,也有說位于隴南的西和縣,還有說法是位于陜西寧強縣。
按照現代高科技加持下的測量,西漢水的源頭應為甘肅天水。認為位于隴南西和縣說法,大概是古人沒有走到真正的源頭。至于寧強縣的 嶓冢山,應該是古漢水被截斷后,人們照搬古書把漢江的源頭的山稱之為 嶓冢山 ,這種誤會也多被后世的地理書籍所引用。
西漢水,從甘肅向東南流淌,經過禮縣、西和縣、 成縣和康縣交界處、略陽縣,進入陜西漢中的勉縣。除了這條河道以外,西漢水還有漾水河、峁水河、永坪河等支流呼入,這些支流流經了鳳縣,兩當縣,徽縣等地。古西漢水主河道在今天的勉縣與現在漢江匯合。
勉縣,古稱沔陽縣,顧名思義,該縣位于沔水(漢水)的北面。古縣名也說明,這時候的漢水水量是比較大的。
![]()
既然古河道的路線確定了,我們再來確定一下,武都大地震中,阻住漢水東進的塌方究竟發生在哪里?
我們先要排除支流,因為水不能倒流。我們再反復比對海拔高度,然后結合地形進行綜合考慮。
我認為,塌方的地點應該是略陽縣和勉縣之間。更準確一點說,應該位于陜西寧強的巨亭鎮和勉縣的新鋪鎮之間。其中巨亭鎮海拔約580米,新鋪鎮海拔570米,兩者相距約40公里,高度相差10米,中間的有一條走廊地帶海拔高度均未超過700米,這非常符合山體滑坡遮斷兩地的特點。
除這條走廊地帶以外,其他地方剛高度相差太大,中間也隔著大山,不符合河流自然流動的特點。
確定了這個隔斷地點,我提一個設想,我們能不能把這一段重新挖開,讓嘉陵江上游的水重新流入漢水,恢復漢江的古河道?
我認為是可行的。
因為南水北調,漢水的水量吃緊,我們實施了“引江濟漢”工程,把長江干流的水調入漢江。既然都要調水,我們為何不直接從源頭調水?把嘉陵江的水直接引入漢江?
這個工程實施起來,毫無難度,開挖或者打隧道的工程量都不大。因為海拔高度差,從嘉陵江到漢江還可以實現江水直流,省去建設泵站的費用和浪費電力資源。
為什么不實施這個工程呢?恐怕還是生態環境方面考慮得比較多。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