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豐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
10月23日的東京,桂花飄香。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的大廳,茶煙裊裊,來賓緩緩而入。一場以茶為名、以歷史為念、以兩岸情為魂的“兩岸茶文化交流活動”,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悄然展開。
受邀而來的,不只有專家學者、藝術名家和文化團體代表,還有許多在異鄉生活的華人華僑。他們因一片茶葉、一段歷史,重新坐到了一起。全日本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協議會會長李云書致辭,讓整個會場瞬間沉靜下來——他提及1945年臺灣光復那日臺北公會堂的鐘聲,仿佛隔著八十年歲月仍在回響。他說,那是回歸的鐘聲,也是結束殖民統治的鐘聲,更是兩岸百年悲歡的交匯點。
![]()
歷史并不冰冷,它常常藏在情感深處。無論是《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文字,還是霧社山谷荒草間的烈風,抑或是無名者在海峽兩端燃盡的一生,這些,都讓“臺灣光復”不是一條冷冰冰的史實,而是一段刻在民族記憶中的余溫。李會長的講述沒有激昂的喧嘩,卻像老茶沉香,在話音落下后,久久回味。
隨后,名譽會長鄭正權先生用平靜的語調,補敘了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歷史脈絡。他說,歷史從不迎合喧嘩,也不會縱容遺忘。臺灣光復證明了一個樸素而堅定的道理:任何割裂民族的企圖,看似聲勢浩大,終究敵不過歷史的腳步和人民的意志。
![]()
茶席之上,語言漸漸退為背景,茶香開始成為主角。東方文化交流協會高山英子理事長說得很美:茶是更溫柔的歷史。她說,兩岸雖隔著海峽,但在茶的世界里,卻共飲同一山川的雨露。從福建武夷的巖骨花香,到臺灣阿里山的云氣高風,從西湖龍井的清冽,到臺灣烏龍的甘潤,茶葉在兩岸之間飄散,卻始終歸于一個字 ——“緣”。
![]()
中國茶文化學者、日本中國茶研究所所長楊多杰應邀舉辦講座,將茶從杯盞中帶回山林與歷史。他講臺灣烏龍如何從唐宋茶脈中蜿蜒而出,又如何與海風、火候、山場一起,釀成獨有的臺灣風骨。觀眾聽得安靜入耳,連連贊嘆。
緊接著,臺灣茶藝師小林涼子的演示,如同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她的動作清簡,恬淡,仿佛山風入袖;而大陸茶藝師金洪連則以“清、和、敬、美”的節奏,將茶道之禮緩緩鋪展,茶湯入盞,仿佛將海峽兩岸的距離,也一并收攏于指尖。
![]()
當觀眾走近茶席,親手捧盞,舌尖觸及茶湯的那一刻,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柔軟自然交織。沒有口號,也不需要高聲宣誓,茶香本身,就是最溫和,也是最有力的語言。
有人說,茶涼即散。但中國人的茶,從來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了記得,為了凝聚。今天的這場相會,沒有激烈的辯辭,也沒有情緒的宣泄,而是告訴世人:在喧囂的海外世界,仍然千千萬萬的華僑華人愿意端起茶盞,靜靜懷念臺灣光復80年的歷史,默默地推動著祖國的早日統一。
![]()
茶盡人未散。窗外秋風起,院中桂花落,海峽雖未橋連,但品嘗著茶點——月餅并且舉起茶杯時的那一句“來,再添一盞”,已勝過千言萬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