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四秩春秋砥礪行,浦江潮涌見初心。上海海外聯誼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以“我和上海的故事”為主題,向海內外海聯會成員發出誠摯邀約,共同書寫一部屬于奮斗者、建設者與追夢人的集體記憶。這些故事里,有服務上海改革發展時揮灑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橋梁,更有海內外同胞攜手同心、共繪發展藍圖的赤誠。它們不僅是個人與城市交織的成長軌跡,更是海聯會職責使命的生動注腳。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今天,讓我們一同聆聽上海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鄭建好的講述:同心同行,滬港共融。
四十年前,上海海外聯誼會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應運而生,成為聯結海內外同胞、凝聚中華兒女的重要紐帶。四十年后的今天,我有幸以一名滬港交流推動者的身份,參與并見證上海的開放與騰飛,也在與這座城市的深度聯結中,書寫了自己的奮斗故事。
與上海結緣:
從“投資者”到“建設者”
我出生于越南華僑家庭,七十年代隨家人移居香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上海浦東的開發建設讓世界為之矚目。1998年,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彼時的浦東剛剛開發開放,黃浦江兩岸正醞釀著一場震驚世界的城市蛻變。我記得第一次站在外灘眺望陸家嘴的情景,那些塔吊林立的工地、那些徹夜不滅的燈光,仿佛都在訴說著這座城市“敢為天下先”的雄心。正是這份雄心,讓我毅然選擇在上海扎根,開啟了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長的征程。
在這個征程中,我曾先后任浦東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再到如今的市政協常委,我的身份在變化,但“心系上海、服務國家”的初心始終未變。多年來,我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浦東引領區建設、城市數字化轉型等重點課題調研,深入企業園區與社區一線,傾聽社情民意,提出了關于科技金融融合、城市更新、青年發展等多項提案。其中一些建議被采納,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也讓我切身體會到“建言資政、凝聚共識”的份量與責任。
而與上海海外聯誼會的結緣,更成為我人生與事業的重要轉折點。海聯會是團結僑界、服務大局的重要平臺,為我打開了觀察上海、融入上海、貢獻上海的新窗口。通過海聯會,我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學者和僑界領袖,我們在交流中共謀發展,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我從一名“投資者”成長為“建設者”,這種轉變,是精神與情感的深度融入——我開始主動關注上海城市規劃,熱心參與公益事業,并將香港資源與經驗帶入上海,在滬港合作的浪潮中尋找新機遇。
![]()
攜手同行:
推動滬港合作走向深度融合
作為上海市政協常委、滬港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我始終以“橋梁與紐帶”的自覺,積極推動滬港兩地的合作交流。滬港兩地,是國家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兩大城市。滬港合作,不只是經濟互通,更是文化共融、心靈契合。
在政協履職與社團工作中,我始終聚焦于推動滬港資源的優勢互補與深度融合。無論是在金融、科創還是教育、醫療領域,我都希望能成為兩地溝通的“超級聯系人”。比如,推動“滬港青年人才共同培養計劃”、支持兩地醫生互訪交流項目、倡議設立“滬港科技創新基金”,這些努力讓兩地的合作從“友好往來”走向“機制共建”。
去年上海兩會期間,我圍繞“加強滬港教育合作、構建人才成長新生態”專題作了交流發言。今年,我又提交了“推動上海成為境外旅客首選旅游目的地”的提案,希望通過更開放、更友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國際與港澳資源匯聚上海。
我堅信,新時代滬港協同發展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應進一步打破地域與體制壁壘,讓合作從“資源互補”邁向“深度融合”。教育領域可通過共建科研平臺、推行“雙聘崗位”和“聯合導師制度”,為國家科技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醫療領域則可深化專科醫生交流與聯合科研攻關,讓好醫生、好技術惠及兩地民眾。
![]()
情系青年:
為兩地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
青年是滬港合作的未來和希望。作為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滬港社團總會副會長、香港上海浦東聯會會長、東華三院總理和上海交通大學校董,我始終把青年交流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今年7月,我參與組織了“滬港青少年(雙向)夏令營”活動,期間260余位兩地青年走進了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園,共同感受交大的歷史底蘊與創新精神。看到他們在校園中探討夢想、在交流中建立友誼,我深感欣慰。
我始終相信,滬港青年之間的相知相融,是兩地長遠合作的根基。因此,我建議要繼續推動落實現有港澳居民內地發展政策,完善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服務體系;同時設立更多“香港青年實習基地”,并探索“滬港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幫助青年勇敢追夢、扎根發展。
![]()
心系教育:
以公益傳遞家國情懷
教育,是我心中最柔軟的一部分。我的父母都是愛國商人。父親鄭堅固從小教導我:“在成為福建人之前,我們首先是中國人。”他與諸位鄉賢前輩始終將自尊、自強、愛國、愛鄉作為信念,并身體力行地回饋社會。
先父與母親蔡翠菊女士于2006年設立的香港翠菊基金,極為重視在教育和慈善事業上的投入與發展。他們常說:“財富的意義,不在擁有,而在回饋。”受家訓的熏陶,我在與上海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將“責任”二字作為事業與人生的準則。這種責任,既體現在推動滬港合作的擔當上,也體現在回饋社會的公益行動中。
2015年,我與上海交通大學首次合作,在徐匯校區捐建了“鄭堅固體育中心”,希望以此鼓勵青年學子強健體魄、錘煉意志,在拼搏中塑造堅韌與團結的精神;2017年,再次捐建了閔行校區的“鄭蔡翠菊教學樓”,寓意以知識啟智、以教育育人,期望為莘莘學子創造更優良的學習與科研環境;2024年,又設立了“鄭堅固蔡翠菊伉儷基礎教育發展基金”,希望為交大的基礎教育、師資培養與教育公平貢獻綿薄之力。
這既是對父母家訓的延續,也是對國家教育事業的承諾。作為交大校董,我深知教育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意義。我希望通過實際行動,助力交大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才俊,讓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勇立潮頭。
共繪未來:
讓“同心”之花在兩地綻放
“浦江潮涌,初心如磐。”四十年的海聯會是一部奮斗史,也是一部團結史。回望與上海相識、相知、相伴的歷程,我深感榮幸,也倍感責任。作為上海海外聯誼會的一員,我愿繼續以橋梁為筆,以真情為墨,講好“滬港同行”的故事,書寫“同心共進”的篇章。
未來,我愿與所有海聯會成員一道,在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征程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中,繼續書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上海故事”——讓滬港合作的紐帶更緊,讓責任擔當的底色更亮,讓赤子之心的溫度更暖。
來源:中新社
供稿:部港澳臺處
編輯:孫樂
上觀號作者:浦江同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