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重慶市巫山縣,是一幅被歲月浸染的畫卷。
江水澄碧,層巒疊翠,而最灼人眼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紅葉——如霞似火,自崖畔一路燃至谷底,從江邊一直漫入云間。
這是一場已經燃燒了百萬年的火焰。
“飛峽云容白,懸江樹影紅。”數百年前,明代詩人盧謙蕩舟巫峽,詩情如涌,落筆成詩。40多年前,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讓“滿山紅葉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峽”的旋律,流淌進一代人的血脈之中。
何以紅葉灼其華?
但巫山的“紅”,從不囿于色彩的表象。
它是龍骨坡遺址中,200多萬年前古人類點燃的第一縷炊煙;是下莊人以鋼釬鐵錘,在絕壁上鑿出的天路血痕;是脆李林中、戀橙園里,果農接連不斷的幸福笑聲;是神女峰下,次第點亮的萬家燈火。
這紅,從山間燃起,向人心深處漫溯,是巫山的底色,亦是一部蕩氣回腸的史詩。
![]()
巫山紅葉似火。圖/王忠虎
紅葉燃情
這紅,是自然的饋贈,是經濟的引擎。
“每年霜降一過,巫山就真正‘燃’起來了。”立于文峰觀景臺上,年年到此打卡的攝影師古豪遙指腳下峽江,眼中倒映著漫山流霞。他身后,一樹樹黃櫨紅得正旺,如高擎的火炬,仿佛要將整片山川點燃。
曾幾何時,紅葉不過是巫山人灶膛中“噼啪”作響的柴火。“黃櫨子油亮亮,燒起來火旺旺,今年砍了明年長……”這樣的記憶,仍在一輩輩巫山人的腦海中流動。
而今天,漫山紅葉已成“金葉”。
這場嬗變,始于一場美麗的意外。
立足于三峽腹心的巫山旅游業,自1982年聲名漸起。當時的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以秀麗奇絕的峽谷風光享譽全國,成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1997年,巫山旅游業迎來高峰,接待游客13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358萬元。
然而,1998年,“告別三峽游”風潮過后,巫山旅游業跌入低谷,當年游客量驟減至36萬人次。此后多年,巫山年接待游客量始終未能突破50萬人次。
轉機發生在2006年冬。那一年的紅葉,紅得格外熾烈。
當年12月初,現任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時任巫山縣委書記的管洪,陪同客商考察。眼見紅葉漫山如焰、燃遍江峽,在場眾人無不驚嘆。
“能不能讓紅葉成為巫山旅游的新名片?”那一夜,管洪久久難眠。
這一“金點子”,經巫山縣委、縣政府反復調研與論證,日漸成熟。
2007年11月28日,巫山在全國率先舉起“三峽紅葉”的旗幟,首屆巫山國際紅葉節應運而生。節慶當晚,巫山縣城5000多張床位被一搶而空,游船走廊上也擠滿了沉醉的游客。
親歷那一幕的導游李靜,記憶依然滾燙:“江風刮在臉上像刀子,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回艙,我舉著相機的手都在發抖,不是凍的,而是眼前的景象太震撼。”
首屆紅葉節一舉引爆市場,巫山借此成功招商引資16.5億元,當年旅游接待人數達1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9億元,較2006年增長8倍以上。
![]()
美麗巫山。圖/王忠虎
紅葉漫山,情動山河。
這些年來,巫山以生態作彩墨、以山河為畫卷,于峽江兩岸精心點染紅葉。“斷帶”補綠、“天窗”補紅,斑駁褪去,紅云連綿。隨著三峽紅葉研究所落地,科技為自然賦能,巫山紅葉告別“野蠻生長”,步入“精雕細刻”的階段。
十八載光陰流轉,巫山以紅葉為媒、以節慶為橋、以文旅為歌,以一抹紅葉的絢爛,實現4000萬人次的傾心奔赴。“到巫山賞紅葉”,早已不只是一句邀約,它是三峽冬日最溫暖的詩句、最動人的風景。
那一抹紅,點燃的何止是秋意?
一幅全域旅游的壯麗長卷,正在這片熾熱中,徐徐展開。
文旅融合,路越走越寬。巫山以葉傳情,以文鑄魂,“巫文化”的神秘、“神女文化”的飄逸、詩詞文化的典雅,紛紛落進紅葉的詩行、凝于戀橙酒的醇香、藏入玩偶與書簽的溫度之間。30余種紅葉衍生產品,是一場文化與自然的深情對話,更是巫山文旅精致發展的生動注腳。
農旅融合,葉紅村亦紅。樸實的巫山人,以紅葉為筆,繪出紅葉坡、紅葉溝、紅葉村等50多處紅葉主題鄉村旅游景點,80余家紅葉民宿、酒家、農莊笑迎八方來客,約3萬名群眾返鄉就業,創業致富之路越走越寬。紅葉,紅了山頭,也暖了心頭。
商旅融合,因紅而興。城市煥新,商圈崛起,四大城市商圈、5條特色街區次第綻放;巫山烤魚香飄萬里,一躍成為“中國名菜”,全球門店超1.3萬家,創下420億元消費規模。舌尖上的巫山,正以一招鮮紅遍天下。
立于三峽巫峽之巔,巫山正以紅葉為筆、以文旅作墨,書寫“旅游名縣”的燦爛未來——讓冬天的三峽,從旅游淡季走向消費頂峰;讓每一片紅葉,都成為春天之外的又一個“春天”。
這紅,紅得熾熱,紅得興旺,是巫山生態價值轉化最絢爛的秋日宣言。
![]()
下莊天路。圖/王忠虎
紅路領航
紅,是奮斗的血痕,是精神的旗幟。
“這條路,是我們下莊人拿命換來的啊。”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的指尖,撫著路旁“下莊精神”石刻的凹痕,嗓音沙啞。
1997年,他帶領村民,向巍巍絕壁發起一場悲壯的宣戰。
沒有機械,他們就把命系在一根藤繩上,懸蕩于萬丈深淵,以鋼釬鐵錘,一寸一寸鑿開大山堅硬的骨;沒有資金,他們就賣豬賣糧,湊出那“皺巴巴”的3960元。
7年,整整7年。
在這場與命運的鏖戰中,6位村民再也沒有回來。
26歲的沈慶富被滾石擊中,墜入深谷。黃會元回村才8個月,就永遠留在了這條他親手開鑿的路上。而他的父親黃益坤,在兒子靈堂前,第一個舉起手:“這路,必須修下去。我兒子,死得其所!”
這條路,劈開了懸崖,鑿穿了絕壁,更徹底撞開了下莊人封閉百年的心門。
2004年,天路終于貫通。
下莊人用以命相搏的堅韌、人定勝天的信仰,將天塹變通途,絕路走成生路。他們用生命吶喊:這世上沒有真正的絕路,只有不愿攀登的人。
如今再訪下莊,處處是新生的印記。
昔日的“天坑村”,而今已蝶變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走進下莊民宿“三合院”,曾經的修路人、而今的民宿老板楊元鼎正忙著烤制蜂蜜烤魚,香氣四溢。“去年凈賺30萬元,比在外打工強多啦!”楊元鼎高興地說。
不遠處,曾經的“開山女將”陳祖英經營的農家樂,日均接待50多位游客,灶火終日不熄,笑聲漫過院墻。其女兒袁孝鑫創辦的“下莊布谷”扎染工坊內,藍白相間的布匹如瀑布垂掛院中,指尖翻飛間,山巒云紋在棉布上重生,訂單自抖音直播間從全國飛來。
千畝智慧果園里,臍橙樹沿等高線層層疊翠,水肥一體化系統正精準滴灌。金秋時節,果農手持掃碼槍為橙子辦理“數字身份證”,一筐筐黃澄澄的橙子將通過冷鏈車發往五湖四海。這些曾困于天坑的酸甜,如今甜到了山外人的舌尖。
2023年,下莊村人均收入近2萬元,較修路前增長40余倍——這一切輝煌,都始于20多年前那場向命運抗爭的鑿壁之戰。
下莊精神如紅路,在巫山大地悄然延展。這精神,落在每一位扎根土地的奮斗者肩上。
巫山縣廟宇鎮南溪村原黨支部書記、“中國好人”張發國,便是其中一抹熾熱的紅。
“2024年8月13日秋月梨銷售:張述典,20斤,160元;陳恢江,37.5斤,300元;簡包裝,8箱,544元。”翻開張發國的工作筆記本,其最后一頁記錄著這樣一筆賬。
共計1004元,不多,但他很高興。
秋月梨是南溪村2024年剛發展的集體經濟產業,8月正是上市季節,將梨推廣出去,是張發國的心頭大事。
然而,在梨越賣越好的歡喜時分,張發國卻倒下了。2024年8月18日,51歲的他,生命永遠定格在鄉村振興一線。
這位村黨支部書記用生命詮釋:天路,是下莊人鑿通絕壁的路,而紅路,是千千萬萬奮斗者鋪就的振興之路。
![]()
巫山縣廟宇鎮南溪村原黨支部書記張發國記的最后一筆賬。圖/王雪
而今,這條路,正越走越寬闊。
在巫山縣曲尺鄉的千畝脆李基地,“無手新農人”彭軍忙碌不已。
他沒有雙手,卻把日子過得比漫山的脆李還要紅火。
20多年前,一場意外讓彭軍失去了雙手,人生跌入深淵。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用殘臂夾鋤頭、學嫁接、開網店,將荒山變成“花果山”。
“別人做一遍,我就做一百遍。”彭軍說。
為學習李樹嫁接,彭軍用殘臂夾著刀片,一遍遍摸索。刀片一遍遍滑落,他就一次次撿起;臂端磨出血痕,他就纏上布條繼續。一個月后,他熟練完成嫁接,李樹成活率高達95%。
2018年,彭軍牽頭成立合作社,帶動30多戶村民種植脆李。他架起手機,用殘臂直播帶貨,年銷脆李10多萬公斤,幫助農戶年均增收超萬元。
“我的‘手’一直都在!”彭軍自豪道。
如今,彭軍的果園擴大到200多畝,種上了脆李、戀橙、西瓜,還養起土雞,年收入突破40萬元。他用奮斗對抗命運,把人生的“天坑”親手填平,更帶領更多人走向了致富的“天路”。
不只是他們。
那如革命烈士李季達,身陷囹圄仍高呼革命理想、以生命鑄就忠魂的凜然氣節,是紅;那如巫山縣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魏嵬,二十年如一日俯身江面、守護一江碧水的執著,是紅;那似巫山縣人民法院離退休黨支部書記馮金玉,身披法袍半生、退休后仍以銀發傳遞法治溫度的初心,是紅;那像網約車駕駛員舒剛青,緊握方向盤,在城市的街巷間以零差評服務傳遞溫暖的文明擺渡,是紅……這紅,涌動在千千萬萬個巫山人的血脈里,閃爍在這片被汗水浸透的土地上。
而今,這紅已凝成巫山的風骨——它比山更堅毅,比江更綿長,在歲月中淬煉,在傳承中閃耀。它讓每一個行走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知道:這里沒有絕路,只有還在延續的攀登;這里沒有奇跡,只有從未停止的奮斗。
這紅,紅得壯烈,紅得滾燙,是用奉獻與奮斗寫就的振興史詩。
![]()
巫山縣龍骨坡遺址挖掘工地。圖/王柏林
紅史留痕
這紅,是文明的底色,是血脈的傳承。
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第一次踏上巫山這片土地。泥濘山路上,他未曾料到,自己的人生將與此地血脈相連。
次年,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那塊古人類下頜骨化石震驚世界,東亞人類史由此前推百萬年。巫山這座江邊小城,一躍成為照亮人類起源的燈塔。
如今,94歲的黃萬波再次站在遺址探方中。他顫巍巍地捧起一件打制石器,眼底映著跨越百萬年的火光:“看,這就是‘巫山人’切割獸肉的工具。那上面沾染的,或許正是中華大地上第一抹文明的紅。”
四十載寒暑交替,青絲已成白發,黃萬波卻始終守護著這片土地。他說:“巫山的紅,不僅在滿山紅葉,更在這土地深處——它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脈搏,是文明搖籃中最初的血色。”
正是憑著一代代考古人的執著叩問,“巫山人”才得以從塵埃中蘇醒,讓這座小城承載起百萬年的人類記憶,在滄桑歲月中淬煉出愈發鮮艷、愈發厚重的紅。
![]()
引起世界考古界轟動的“巫山人”下頜骨化石(復制品)。圖/王柏林
距此約30公里的巫山縣大溪文化遺址中,另一種紅,正穿越時光熠熠生輝——那是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殘片,陶衣上赭紅色的紋路如血脈蜿蜒。數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先民手捧這些陶器,立于長江之畔,以赤紅祭奠江河與生命。
“這紅色取自赤鐵礦,是先民對血液與生命的原始崇拜。”考古研究員半跪在探方中,以毛刷輕輕拂去陶片上的塵土。
正是這些赤紋陶片,連同整個大溪文化遺址,成功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成為長江流域上游早期文明最重要的見證之一。它們沉默卻熾烈地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巫山的“紅”,就已滲入人類對天地的初識與膜拜之中。
如今,這穿越百萬年的歷史回響,并未塵封于考古探方之中,反而被巫山人巧妙地“喚醒”,化為發展的新動能。
巫山依托這獨一無二的“紅史IP”,精心打造出集研學旅行、文化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文旅融合項目。古老的文明之光,正照亮今天的振興之路。
這份紅史的厚重,在今天的巫山依然延續。
走進大昌古鎮,時光仿佛在此沉淀,又在此重生。
“每一塊磚石都有它的身份。”古鎮遷建工程師李政輕撫磚上銘文說,“清咸豐年間的老磚,我們從原址編號拆運,復建時毫厘不差。”
這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經保護性搬遷后重生,被譽為“世界古民居保護史上的奇跡”。
2025年5月,龍舟文化藝術周在此盛大開幕,機車巡游與舞龍隊伍穿梭在青石板街上,鏗鏘的腰鼓聲回蕩在百年老宅間。入夜后,1600℃的鐵水在古城夜空璀璨綻放,如同這座古鎮在新時期的生動寫照。
如今的大昌,不僅守護著溫家大院等30余處古建筑的歷史脈絡,更以千年古鎮和大昌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依托,打造出和美鄉村、非遺體驗、團建研學等旅游線路。
古老的磚石與鮮活的人間煙火在此共鳴,文明的血脈,匯聚成巫山最動人的底蘊。
這些璀璨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巫山往昔輝煌的見證,更是巫山如今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這紅,紅得深邃,紅得永恒,標記著我們是誰,又從何而來。
![]()
美麗巫山。圖/王忠虎
紅城煥彩
這紅,是融合的光華,是未來的愿景。
暮色浸染峽江,巫山縣城如一粒被晚霞點燃的紅寶石,靜靜泊于長江與大寧河交匯之處。
高唐湖畔,霓虹倒影搖曳波心;“三峽里·竹枝村”景區的吊腳樓前,串串紅燈籠漸次亮起;寧江渡口,游輪汽笛聲蕩開江霧;甲板飄來烤魚的香氣,融入濕潤晚風,繪出“半城山水半城燈”的詩意長卷。
這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古城,正執筆書寫著一座山水城市的紅色新傳。
“我們要讓城市生長在風景里。”巫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展開圖紙,指尖劃過兩岸畫卷。
巫山構建的四大功能組團,如4顆明珠嵌于15公里濱江畫廊。
產的脈絡,在青山綠水間蓬勃跳動——30萬畝巫山脆李品牌價值超34億元,延伸出脆李酒甚至脆李面膜等產業鏈,讓20余萬名果農的錢袋鼓脹起來,一顆顆“綠果果”變成群眾增收的“金果果”;中藥材、柑橘、烤煙等生態農業在低山、中山、高山地帶分層生長,形成“百萬畝生態種植、百萬頭生態養殖、百億元綜合產值”的產業矩陣。
城的骨架,在產城景融合中舒展重塑——高唐組團聚焦城市更新與排危降危,打造功能完善的城市綜合服務區;龍江組團借神女文化IP,點亮文旅融合示范區;早陽組團憑借高鐵、高速優勢,建設樞紐經濟與新興產業集聚區;巫峽組團則夯實工貿核心,成為輻射渝東、鄂西、陜南等區域的商貿物流基地。同時,坐落在山上的巫山云雨康養旅游度假區,正以云棲廣場、中醫康養中心、露天露營基地吸引夏季日均超3萬人次常住,讓“我在三峽有個家”從愿景照進現實。
景的靈魂,在保護與轉化中熠熠生輝——67.6%的森林覆蓋率、連續8年保持Ⅱ類的長江水質、年均355天以上的優良空氣,構成巫山發展的最堅實本底;五里坡世界自然遺產地、小三峽·小小三峽5A級景區、巫峽·神女景區等品牌,正通過夜游“三峽之光”、長江三峽國際紅葉節等體驗經濟,將過境游轉化為目的地游,讓山水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而今,巫山目標清晰:2027年,建成山水港灣旅游新城;2035年,挺進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要讓巫山成為文明的燈塔,200萬年前人類從這里走出,今天世界向這里走來。”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產城景融合之筆,續寫紅色新篇。
這紅,紅得現代,紅得澎湃,照亮了巫山邁向明天的方向。
![]()
長河落日。圖/王忠虎
舟行峽中,落日熔金,江水被染成絳紅。
學生在畫板上調色:“赭石加朱砂,才是巫山的紅。”他們身后,新植的黃櫨樹已長至齊肩高,待來年秋至,又將燃遍千山。
紅葉終會凋零,但巫山的紅永不褪色。
它從山河走向人心,從歷史照進現實,最終升華為一種向死而生的生命力、一種不屈不撓的意志力、一種薪火相傳的文化力、一種邁向未來的發展力——那是文明之火、奮斗之血、產業之笑、新城之光,是這片土地對世界最灼熱、最深情的告白。
來源:《當代黨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