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今日的研學行程以都江堰的水利智慧與汶川映秀的抗震精神為軸線,在自然與歷史的碰撞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上午都江堰之行,從魚嘴分水堤的壯闊景象切入。這座建于戰國時期的無壩引水工程,以“四六分水”的精準設計實現旱澇調節:枯水期六成江水入內江灌溉農田,汛期六成水量經外江排洪。飛沙堰的彎道排沙原理更令人嘆服——利用離心力將泥沙拋向外江,確保寶瓶口始終輸送清水。站在安瀾索橋上俯瞰三主體工程,仿佛看見李冰父子“深淘灘,淺作堰”的治水箴言在江流中流淌。古人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條件下,僅憑對水勢的深刻理解便馴服了岷江,這種“道法自然”的智慧至今滋養著天府之國。
![]()
都江堰的魚嘴分水教會我們“順勢而為”的生存哲學,而映秀的廢墟則警示著“敬畏自然”的永恒課題。站在千年水利工程與地震遺址的時空交匯點,我忽然懂得:真正的文明不僅是戰勝自然的勇氣,更是與災難共生的韌性。當我們在飛沙堰前贊嘆古人智慧時,更應銘記這份智慧背后“利濟蒼生”的初心;
![]()
![]()
下午來到汶川映秀,時間在14:28分凝固。漩口中學遺址前,那座永遠指向地震時刻的紀念表盤,讓全體師生陷入沉默。傾斜的教學樓廢墟中,扭曲的鋼筋無聲訴說著2008年的災難。我們列隊于漩口中學前的廣場上,向遇難同胞致意深切的哀悼,全體師生獻上一朵朵菊花,以表達我們沉痛的心情。
![]()
當講解員講述譚千秋老師用身體護住四名學生的故事時,有人悄然拭淚。救災英雄用生命打通“生命通道”的事跡,讓我們理解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背后的人性光輝。在斷壁殘垣前,我們不禁深思:真正的文明不僅是戰勝自然的勇氣,更是與災難共生的韌性。我們當以英雄精神照亮前路。
歸程大巴上,窗外成都平原的稻浪翻滾如昔——這片土地用千年治水與抗震史告訴我們:文明的火種,永遠在傳承與反思中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