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廷頒布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在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的逼迫下,清朝廷被迫頒布退位詔書,宣布清末帝溥儀退位,清朝宣布滅亡,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從此宣告終結。但就在3年多以前,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剛剛逝世,溥儀剛剛登基,就憑借一紙詔書把袁世凱投閑置散,將其本職及兼任的9項官職一擼到底,直接貶回河南老家賦閑養病。
![]()
靠小站練兵才飛黃騰達
那么短短3年,為何袁世凱就能“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實際上,袁世凱倚仗的并不是其擔任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參與政務大臣、會辦練兵事務大臣、督辦郵政大臣、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天津至鎮江鐵路大臣、督辦商務并會辦商約大臣、督辦京漢鐵路大臣、辦理京旗練兵大臣等一連串顯赫的官職。
他真正倚仗的是他十幾年前在天津小站編練的那支新軍,當時稱武衛右軍,后來由于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這支武裝也就改名成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但北洋新軍全盛時期也僅有六鎮,總兵力7.5萬人,這對清政府總兵力面前,估計連零頭都夠不上。
![]()
甲午戰敗
袁世凱部是碩果僅存的新軍
但這7.5萬人卻是新式陸軍中的領袖。由于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朝野上下均認為朝廷昔日倚仗的湘淮兵勇“萬不可用也,宿將久經調謝,繼起者非親戚,即其子弟,均未經戰陣之人。皆以賄成,扣餉早懷積怨,況功名已成,習氣已成,驕奢居人先,戰斗居人后”。在這一形勢下,數十萬湘淮兵俑要么被裁撤,要么被改編為巡防營,負責地方治安。
編練新軍雖然成為一種風潮,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也僅有當時的直隸總督榮祿,他既是慈禧太后的寵臣,也是新成立的軍務處實際負責人,因此裝備、軍餉都能足量供應,迅速在麾下成立了武衛前、后、左、右軍,不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武衛前軍兵敗潰散,后軍、左軍也遭到重創,最后護衛慈禧太后西行西安,僅袁世凱親自編練的武衛右軍7000人因為隨其調任山東而保存下來。
![]()
全國新軍僅14萬人,袁世凱部超過一半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期間,一方面依靠武衛右軍武力鎮壓轄區義和團運動,另一方面吞并山東當地舊軍和途經山東增援北京的江南自強軍,將其分別改編為北洋新軍第5鎮和第6鎮。1905年,北洋6鎮宣告正式成軍。但其他各地僅新軍第8鎮在湖廣總督張之洞支持下才初具規模。
一直到清朝覆亡,清政府總共才編練了14個鎮、18個混成協和1支禁衛軍,總兵力約14萬人,其中7.5萬人的北洋六鎮始終是新軍主體,其編制之完整,武器裝備之先進,紀律之嚴明,都堪稱翹楚。手中有了兵,說話就有分量,加上此前那10個顯要的官職,袁世凱將小站練兵時培養的心腹不斷舉薦到各個關鍵崗位上。如徐世昌安插在練兵處,趙秉鈞執掌巡警部與民政部,陳璧染指郵傳部,唐紹儀坐鎮外務部。
![]()
北洋新軍
朝堂之上,半數袁氏嫡系。地方亦是如此,天津、山東、直隸、河南以至東三省皆為北洋地盤。尤其是北洋六鎮,從上到下都只對袁世凱唯命是從。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只能出動北洋軍南下鎮壓,但北洋軍各部行動遲緩,只好以湖廣總督、總理事務大臣等實權高職請袁世凱重新出山指揮,最終將全部權力拱手送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