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組建了新的內閣,即新的政府,這屆新的政府有什么亮點和看頭呢?
![]()
要說最大的亮點,恐怕就是高市早苗任用林芳正、小泉進次郎與茂木敏充了。
林芳正由石破茂內閣中的官房長官一職轉任總務大臣,小泉進次郎由農林水產大臣轉任防衛大臣,茂木敏充則擔任外務大臣。
小林鷹之沒有進入內閣,但是卻擔任了自民黨的政調會長,這也是一個位高權重的職位。
以上四人,全都是曾與高市競爭總裁職務的人,高市分別以日本首相和自民黨總裁的身份,對他們全都委以重任。
當然,我們也需要注意,對茂木敏充與小林鷹之的任命,也有論功行賞的意味。這兩人的支持者們,在總裁選舉的決勝輪中,都投給了高市早苗。
這一屆日本政府又有什么看點呢?首先,這是自民黨的全黨內閣,所有人都來自自民黨。雖然維新會也加入了執政聯盟,但是維新會主動放棄了入閣的機會。
先前的石破茂內閣、岸田文雄內閣、菅義偉內閣、安倍第二屆內閣中,國土交通大臣一職,都留給了公明黨。
先前有傳聞稱,維新會想要將總務大臣收入囊中,最后證明沒這回事兒。
我們如果去看官方排名的話,總務大臣則位列首相之后。
此次內閣,包括首相在內,一共有19人。19人中,除了首相外,有14人是國務大臣,國務大臣負責主管一個部門,其余的人則是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相當于不管部部長,雖然名下沒有“部”,但是卻會被分配多項特定任務。比如同時負責少子化(低生育率)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這些大臣們會統籌跨部門間的協作,就特定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
根據戰后最初的《內閣法》,內閣總人數不能超過17人,后來隨著政府權力的擴張,17人已經不夠用了,許多國務大臣都不得不負責其他事務。所以后來修改了法律,增加了內閣成員的名額。
官房長官雖無“大臣”之名,但也是內閣中的一員,而且還是國務大臣。這個職務,相當于日本政府秘書長,負責協調統合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同時擔任內閣的新聞發言人。
包括首相在內的19名內閣成員中,有17人是眾議院議員,來自參議院的人則只有兩位,而“社會人士”則為零。
日本憲法規定:內閣中來自國會的成員不得少于半數。但是在實踐中,卻常常變成內閣中的人全部都來自國會。
這固然不違反憲法,卻與憲法設置此項條款的初衷不相符合。該條款的本意,是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從商界、學界、法律界等吸納社會賢才進入內閣,為內閣注入新鮮血液,提供新的思維。然而,由于內閣人數過少,等著排隊進入內閣的議員大佬們又多如過江之鯽,所以“社會人士”要想進入內閣,難度太大了。
內閣中出身自眾議院的人要比出身自參議院的人多得多,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眾議院的人數本來就多,是465人,而參議院是248人。二是眾議院在國會中享有優先權,是權力較大的一方。安倍、菅義偉、岸田、石破、高市這些人,都是眾議員。而且,內閣對眾議院負責,所以首相在任命內閣成員時,當然會將重心放在眾議院一邊。
有意思的是,除了高市自己之外,內閣中的另外兩名女性,恰巧都是參議員。
![]()
日本憲法還規定,所有內閣成員,必須是“文民”,所謂“文民”,即是“非軍人”的意思。起草日本憲法的美國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當然是因為二戰的教訓,當時許多來自軍部的軍國主義分子進入內閣,甚至擔任首相。
昨天的文章中,有人問:是不是先前石破茂內閣的人都失業了?
答案是否定的。我查詢了一下相關資料,發現石破茂內閣中的人,也全都來自國會。所有這些人,現在都還是國會議員,石破茂現在也仍然是國會議員。
如果是總統內閣的話,那么當總統卸任后,部長們也會按照慣例提交辭呈,然后會失去公職,比如布林肯、耶倫等。
議會制與總統制的運行邏輯不一樣,議會制國家中的內閣成員們,都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韌性很強,靈活度也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