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很多人都跟九叔失聯了,如果大家中午12點還沒收到推送消息,可以自行點進公眾號主頁看看,風里雨里,九叔每天11:55都在等你
大家看完文章也記得點下“贊”和“在看”,同時右上角星標一下公眾號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不會錯過了~(詳見下方操作)
![]()
近幾年,離世后選擇遺體捐獻的人越來越多,正常情況下,這些遺體被捐獻后,主要是用于醫學研究與解剖學教學,在我國被尊稱為“大體老師”。
但前幾年在國外卻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遺體捐獻事件——一位美國二戰老兵捐獻遺體后,卻在一場付費制的尸體解剖活動中,被公開解剖,只要付費就能“圍觀”,甚至還能摸一把。
![]()
01
98歲老人因新冠離世,
卻被公開解剖遺體
2023年8月,美國一名98歲的老人——David Saunders因新冠并發癥去世。作為一名二戰老兵,他生前的愿望是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遵循這一意愿,他的家人選擇了Med Ed Labs公司,一家專注于醫學創新和進步的私人盈利性機構。
令人震驚的是,僅兩個月后的10月17日,Saunders的遺體被發現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一家酒店,成為了一場公開的尸體解剖活動的焦點。
這一活動由Death Science公司組織,面向公眾開放,觀眾只需支付100到500美元即可入場。活動吸引了約70名觀眾,其中部分人還支付了高額票價以獲得更近距離的觀察機會。
尸體解剖由已退休的解剖學教授Colin Henderson負責,過程中,觀眾被邀請近距離觀察、甚至觸碰Saunders的遺體。這一行為違背了遺體捐贈的初衷,轉而成為了一種獵奇娛樂。
這一事件最終被西雅圖的一名臥底記者揭露。直到新聞曝光,Saunders的92歲遺孀才得知這一情況。
她表示:“這實在是太可怕了,我不知道他會在付費觀眾面前,被當作一塊肉來對待。”
她強調:“我只同意出于科學目的捐獻遺體。這才是我丈夫想要的方式。對于如今這種遭遇,我感覺既震驚,又沮喪。”
此事件引發了公眾對遺體捐獻、尊重死者及其家屬意愿等問題的關注和討論。
![]()
02
遺體捐獻后,
遺體會如何處理?
遺體捐獻通常是個人或其家屬基于尊重生前意愿做出的決定。一旦捐贈決定生效,指定的醫學機構或研究所便會接收遺體,并對其進行必要的防腐和保存處理。
這些遺體主要用于醫學教育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人體解剖學習、外科手術技巧的訓練以及疾病相關的研究等。在整個過程中,尊重捐贈者的尊嚴和意愿是最重要的準則。
在醫學研究領域,遺體捐贈后的處理程序非常嚴格和細致。
首先,完整的遺體通常被用作解剖學實驗的標本,即醫學生所稱的“大體老師”。解剖過程完成后,離體的器官會被放回原位,而脫離的組織則統一收集。特定部位會系上標有身份代碼的布條,方便家屬認領骨灰。
接著,這些遺體或其部分結構被用于醫學教育。對于初級階段的醫學生來說,這些遺體提供了寶貴的實際解剖學習機會。某些完全捐獻的遺體則通過特殊方法處理,制作成骨骼標本,用于解剖學的基礎教學。
![]()
此外,對于攜帶特定疾病特征的遺體,可能會將關鍵器官單獨取出并固定,用于病理學實驗課上的觀察。這些器官有時還被用于制作病理切片,從而幫助學生從微觀角度理解疾病。
最后,少數特殊處理的遺體或其部分結構被制成長期保存的標本,陳列于醫學人體形態館等機構,這些標本對于醫學研究和教育均具有重要價值。
在整個流程中,程序的設計和實施都旨在確保在教育和研究的過程中,能充分尊重每一位捐贈者的意愿和尊嚴。
遺體使用完成后,通常根據遺體捐贈者或其家屬的意愿進行適當的處理,如火化等。而有的機構會組織紀念儀式以表達對捐贈者的敬意和感激。
![]()
03
為什么有些人寧愿火化,
也不想捐獻遺體?
我國是器官捐獻和移植的主要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已有近450萬人注冊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不過,雖然器官捐獻數量大幅增加,但器官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依然顯著。
據統計,每30位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僅有1個可用的器官,導致許多病人因長時間等待而不幸離世。總結來說,制約遺體捐獻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倫理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其中尤以孝道為重。傳統倫理中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認為保留完整的遺體是對逝者的最后尊重。
這種觀念深植人心,導致即便個人愿意捐獻遺體,也常因家屬的強烈反對而難以實現。
![]()
2、缺乏統一遺體接受機構
在我國,遺體捐獻的接收機構不統一,民眾在想要捐獻遺體時,常需聯系醫院、紅十字會、民政局或原工作單位等多個部門。目前尚缺少負責遺體捐獻全過程的專門機構或部門,包括遺囑確認、家屬接待、法律文件簽署以及遺體的合理安排等。
3、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遺體捐獻在法律層面的規定不夠明確,導致一些醫院和醫學研究機構對接受捐獻遺體持謹慎甚至抵觸態度。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指導手續辦理和遺體收集、運輸的規范。
此外,即使個人生前登記了遺體捐獻,但在逝世后往往因家屬反對而使捐獻協議無法履行。
綜上所述,我國雖然在遺體捐獻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
04
為何遺體器官捐獻也要打麻藥?
器官捐獻過程中,確保符合倫理和醫學標準至關重要。在臨床上,判斷腦死亡狀態通常依靠對患者的床旁檢查,如觀察意識狀態、自主呼吸能力及瞳孔反應等。
腦死亡的患者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此狀態需通過儀器檢查進一步證實,確保大腦功能完全喪失。
而在進行器官摘除手術時,醫生仍會為已確認腦死亡的捐獻者使用麻醉劑,這主要出于以下幾個考慮:
保障手術環境的穩定性
使用麻醉劑有助于維持捐獻者的生理狀態穩定,這對于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和器官品質至關重要。
減輕“人體”的痛感
盡管已確認腦死亡意味著捐獻者對疼痛不再有感知,但仍可能出現體內自主反應。使用麻醉劑可以減輕或防止這種反應,確保手術過程更加平穩。
對死者的尊重
即使在腦死亡狀態,醫療團隊仍然本著對生命的尊重,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來尊重捐獻者。使用麻醉劑反映了對捐獻者的最后尊重,體現了醫學倫理的嚴謹和人文關懷。
總之,盡管器官捐獻者已確認腦死亡,但在進行器官摘除手術時使用麻醉劑,不僅是出于對器官品質和手術流程的考慮,也體現了對捐獻者生命尊嚴的最大程度尊重。
![]()
遺體和器官捐獻是極為重要且敏感的議題,涉及到倫理、醫學、法律等多個層面。在不斷發展的醫療領域中,這些討論有助于提升公眾意識,促進相關政策和實踐的改善。
參考資料: [1]《人死了以后,捐獻的器官都去哪了?》.博物.2022-04-21 [2]《器官捐獻,您了解多少?》.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22-02-25 [3]《“將生命奉獻給醫學”,這些老師真的做到了》.梅斯醫學.2019-04-30 [4]《你愿意捐獻器官嗎?》.四川衛視.2023-05-2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