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樂山在副食店遇到喬正君之后,就把孩子的事情告訴了喬正君,希望喬正君能把暖暖接回去。
喬正君約俞樂山去家里商量,結果喬母知道后,把喬正君給支出去了。
喬母不僅不肯認回暖暖,還提出來要把暖暖給送人。
俞樂山沒有辦法,只能答應了喬母的要求,把暖暖給送人了。
但俞樂山不僅不要那家人的錢,還主動提出來要每個月給收養暖暖的人家10塊錢,一直到暖暖18歲為止。
本來以為暖暖的事情就這樣解決了,結果暖暖卻因為生病,住進了盛雪竹所在的醫院。
俞樂山為了讓盛雪竹放心,每個月都會拿暖暖的照片給盛雪竹,所以盛雪竹在醫院一看到暖暖肯定就能認出來。
![]()
直到盛雪竹得知暖暖被送走的真相,才懂她最后為何會選擇俞樂山,放棄喬正君。
01 盛雪竹對俞樂山改觀
俞樂山當初要瞞著盛雪竹把暖暖給送走,與其說是為了自己,倒不如說是為了盛雪竹。
俞樂山知道盛雪竹是個脾氣十分倔的人,如果暖暖繼續留在鄉下,盛雪竹是一定會堅持留下來照顧暖暖的,那樣盛雪竹很有可能永遠就回不了城了。
暖暖是有親爹的,他親爹喬正君都不愿意管她,俞樂山不愿意讓暖暖耽誤盛雪竹一輩子。
所以,他只能瞞著盛雪竹把孩子給送了出去,更何況,這件事情是經過了喬正君同意的。
盛雪竹在一開始得知俞樂山把暖暖送出去了之后,肯定會十分生氣,覺得俞樂山騙了自己。但當她知道暖暖被送走的真相后,就會對俞樂山改觀了。
俞樂山之所以寧愿冒著被盛雪竹誤會的心思,也不肯說出喬正君就是暖暖的身世,主要有三重考慮。
第一層考慮,是為了曲芳菲名聲著想。
曲芳菲已經去世了,如果這個時候俞樂山站出來揭穿暖暖的身世,就會毀了曲芳菲的名聲。
曲芳菲畢竟是未婚先孕,這種事情說出去對女孩子的名聲肯定是不太好的。
![]()
之前大家沒有說什么,是因為俞樂山站出來承認了自己是孩子的父親,大家只顧著說俞樂山了,根本沒有人說曲芳菲什么。
尤其是如果大家知道了,曲芳菲在明知道孩子不是俞樂山的,還和俞樂山結婚,只會讓大家覺得曲芳菲太自私了。
俞樂山是真的很喜歡曲芳菲,曲芳菲人已經去了,他不希望再大家再對曲芳菲有什么議論。
而且曲芳菲雖然已經剛去世了,暖暖還在,俞樂山肯定也不希望以后暖暖長大了受到影響。
第二層考慮,是不想毀了喬正君。
在受到劉達生牽連被抓進去之前,喬正君在知青點的口碑其實還是不錯的,大家都很認可喬正君的能力和人品。
喬正君本來以為調到縣知青點能夠大展拳腳,做出一番事業,結果就被牽連被抓進去了。
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喬正君的能力和心氣,所以在得知喬正君的經歷后,才會格外心疼喬正君。
尤其是當俞樂山得知,喬正君從之前拿筆寫文章,淪落到現在只能在糧油副食店站柜臺,他心里對喬正君也是有些同情的。
現在喬正君好不容易出來了,也找到了一份工作,算是安定下來了。
![]()
如果自己這個時候把暖暖的身世說出來,喬正君不僅站柜臺的工作保不住,而且很有可能會再次被送進去。
俞樂山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是能夠理解喬正君難處的,也不希望毀了喬正君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的生活。
第三層考慮,是不想耽誤盛雪竹。
俞樂山雖然和盛雪竹打交道不多,但他知道盛雪竹是個較真且重情重義的人。
如果他把暖暖的身世告訴盛雪竹,盛雪竹一定會豁出去要幫曲芳菲討一個公道的。
而一旦事情鬧大了,對盛雪竹和喬正君都沒有好處。
尤其是盛雪竹,如果喬家堅持不肯認回暖暖,那盛雪竹一定會堅持要自己撫養暖暖的。
盛雪竹一個沒結婚的大姑娘,帶著暖暖這么個孩子,別說搞事業了,以后結婚估計也難了。
而且盛雪竹那么要強,她一旦知道了俞樂山不是暖暖的親生父親,那她必然不會再接受俞樂山幫忙撫養暖暖。
![]()
俞樂山對暖暖還是有感情的,也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點心意,不希望徹底和暖暖斷絕關系。
所以,考慮再三,俞樂山才會選擇繼續瞞著盛雪竹,把暖暖給送人。
俞樂山雖然把暖暖給送走了,但是他也給暖暖留了后路。
俞樂山主動提出,每月給10塊錢,讓那家人用在暖暖身上。看似只是10塊錢,但其實是俞樂山給暖暖留的后路。
一來,俞樂山是在告訴那家人,自己不是把暖暖送出去就不管了,而是會一直關注暖暖的情況。如果他們但凡敢對暖暖不好,自己一定會去為暖暖撐腰的。
二來,喬正君雖然不認暖暖,但是他媽給了俞樂山1000塊錢。日后如果暖暖知道了真相,喬正君母親肯定會拿這1000塊錢說事情,說俞樂山收了她的錢。
而俞樂山到時候就可以用每個月10塊錢來反駁喬正君和他媽媽。
俞樂山做事情還是比較有打算的,他大概也看清楚了喬母不是個善茬,提前把事情做在了前面。
02 劉天瑤逼喬正君
劉天瑤看上了喬正君,就逼著自己媽媽給自己幫忙。
劉天瑤媽媽沒有辦法,只能親自去找了喬正君的母親,喬正君母親一開始也不知道劉母的意思,就撒謊說喬正君回家一直都在夸劉天瑤。
喬正君媽媽這么一說,劉天瑤媽媽就自然以為喬正君對劉天瑤是有意思的,于是就提出了要把喬正君和劉天瑤的事情定下來。
喬母把這件事情跟喬正君一說,喬正君立馬就拒絕了,說不喜歡劉天瑤。
確認了兒子的心意之后,喬母就說他要找一個合適的借口去回絕了劉母。
喬母以為,只要借口找的合適,就不會得罪劉天瑤和她母親的,還能繼續和劉達生一家保持之前的關系。
但事實是,喬母開口拒絕了劉天瑤和他母親,才是徹底害慘了喬正君。
![]()
首先,以劉天瑤嬌蠻任性的性格,她是不可能輕易放棄喬正君的。
關于劉天瑤和劉達生,劇里面有一個細節。
劉天瑤嫌棄站柜臺的活太累了,回家吵著讓劉達生給自己換一個更加輕松一點的工作,被劉達生給拒絕了。
而且劉達生不僅拒絕了劉天瑤的要求,還說抱怨了幾句,說劉天瑤被慣壞了,吃不了苦。
聽到劉達生這么抱怨劉天瑤,劉母當時就懟了劉達生,說他當年只顧著工作,根本沒有管過劉天瑤。
從劉母的這句話可以看出來,劉天瑤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跟劉達生也是有很大關系的。
劉達生一直忙工作,根本就沒有管教過這個女兒,所以才會讓劉天瑤養成了這種刁蠻任性、吃不了苦、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弄到手的性格。
正是因為這樣,劉達生內心對女兒劉天瑤是有一些愧疚的。
劉天瑤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她一直在仗著父親對自己的這份愧疚,跟父親提出各種各樣的不合理的要求。
![]()
而劉天瑤現在是非喬正君不可,她不可能因為被拒絕就輕易放棄喬正君。
劉天瑤也不傻,喬正君工作的時候對她的態度很明顯,她其實一直都知道喬正君對自己是沒意思。
這個前提下,劉天瑤還讓媽媽去給自己幫忙,其實就是想借助父母的壓力,讓喬正君屈服,答應娶自己。
劉天瑤既然已經做好了借助父母的壓力讓喬正君屈服的心思,那她又怎么可能因為被喬正君拒絕了一次,就立馬放棄呢。
相反,劉天瑤一定會變本加厲,繼續逼著父母去找喬正君,逼著喬正君答應。
細節就是,盛雪竹來找喬正君,劉天瑤直接就說自己是喬正君的未婚妻。這個細節足以說明劉天瑤對喬正君是勢在必得。
喬正君媽媽是一個把兒子的前途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人,為了兒子的前途,她連自己的親孫女都可以不認。
![]()
劉母出面,喬正君媽媽還可以找借口體面地拒絕;一旦劉達生出面,喬母顧忌到兒子的前程,最后十有八九就會選擇妥協。
其次,劉達生很看好喬正君。
劉達生一直都很看好喬正君,所以他自己出來后,又主動幫喬正君說話,還給喬正君安排了工作。
正是劉達生十分看好喬正君,所以他很有可能會動了讓喬正君娶了女兒劉天瑤的心思。
劉達生以前沒有怎么管教過劉天瑤,讓劉天瑤變成了一個眼高手低、好逸惡勞、吃不了苦的性格。
現在劉天瑤已經成年了,劉達生再想要管教劉天瑤,也已經來不及了,劉天瑤也聽不進去劉達生的話了。
本來劉達生都已經放棄了,接受了劉天瑤現在的樣子,但自從喬正君出現后,劉天瑤的變化很大,工作態度也認真多了,回家也會主動練習一些工作的內容。
![]()
看到劉天瑤的變化,劉達生內心是很高興的。
劉達生心里很清楚,劉天瑤之所以變化這么大,是因為劉天瑤是真的喜歡喬正君,她愿意為喬正君做出改變。
劉達生同時也明白,以劉天瑤這個性格,再加上他們的家庭,除了喬正君,以后很難有人降服得了劉天瑤。
與其繼續給劉天瑤繼續介紹那些降不住她的對象,倒不如順水推舟,促成喬正君和劉天瑤的婚事。
一來,在喬正君的督促下,劉天瑤肯定會有一些變化的,這是劉達生希望看到的;二來,自己對喬正君也算是了解,讓喬正君做自己的女婿,心里也放心。
在劉達生看來,女兒劉天瑤嫁給喬正君,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但他的這個決定,卻害慘了劉天瑤和喬正君。
喬正君不會喜歡劉天瑤,他不敢對劉達生生氣,就只能把所有的不滿都發泄在劉天瑤身上。劉達生因為心里覺得對喬正君愧疚,自然就會偏向喬正君一點。
![]()
這樣一來,劉達生最后只能落個里外不是人的結局,被女兒劉天瑤抱怨,被女婿喬正君憎恨。
03 結語
其實在對待暖暖這件事情上,俞樂山和盛雪竹是同一類人。他們都是重情重義,善良的人。
盛雪竹為了暖暖,可以放棄做醫生的理想;而俞樂山呢,就因為喜歡曲芳菲,甘愿被人誤會,自己背下所有的黑鍋,對暖暖出錢又出力。
同樣重情重義,又善良,盛雪竹和俞樂山最后走到一起是必然。
相比之下,喬正君真的是太懦弱,太沒有擔當了。
從這個角度看,劉達生逼著喬正君娶了劉天瑤,也算是一件好事情了。
如果喬正君沒有和劉天瑤在一起,盛雪竹那么喜歡喬正君,說不定兩個人最后還會在一起。
喬正君自私、懦弱、沒有擔當,他根本配不上盛雪竹。
而對于喬正君來說,被逼娶劉天瑤,就是對他最狠的報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