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博物館文創工作不僅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更構建了“文化認同-價值創造-產業升級”的完整鏈條。河南博物院以讓文物“活”起來為核心目標,在文創領域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實踐,打造多元生態圈,走出了一條共享發展之路。
發展背景
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文化自信自強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強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政策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依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河南博物院是首批央地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肩負著帶動全省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任。隨著“文博熱”的持續發展,大批觀眾走進博物館,也吸引了諸多高校、企業及海外市場的關注。如何讓珍貴的文物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惠及民眾、形成國際傳播力,成為博物館需要破解的重要課題。2019年,河南博物院成立文創辦,開啟文創發展新征程。六年來,河南博物院文創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發展成為多業態、多品牌聯動,渠道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文創產品超過2000款的博物館文創生力軍之一。
主要成效
建立平臺共享機制。構建“文物資源+社會開發+產業鏈共建”三位一體的共享模式,與社會力量共享文物資源,吸引企業參與文創開發,共同構建文創產業鏈,并與全省文旅單位共享“研發賦能+資源共享+品牌聯動+政策保障”,帶動區域文化資源轉化與品牌傳播。
打造文化傳播模式。采用“跨界融合+科技賦能+國際合作”的文化傳播模式。通過與企業、高校等跨界合作,開發多元文創產品;借助科技手段,創新文化表達方式;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形成高質量發展布局。建立“文化解碼-創意編碼-產業賦能”的實施路徑,深入挖掘文物文化內涵,進行創意轉化,實現產業賦能。打造“豫來遇潮”“華服來潮”等知名IP品牌,形成“科技+文化+產業”三位一體戰略布局,推動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
主要做法
打造Z世代的博物館:用年輕團隊引領文創潮流。河南博物院文創部門組建了一支年輕團隊,平均年齡25歲,受到央視《焦點訪談》關注,并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列。在文創產品設計、活動策劃、宣傳推廣等方面,年輕團隊充分激發自身創意和活力,打造出不少引領潮流的文創爆品。如“考古盲盒”巧妙地將考古體驗與盲盒玩法相結合,激發大眾對考古文化的興趣,成為現象級文創產品。河南博物院文創部門為高校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習機會,培養了100多位不同專業的實習生,涵蓋新聞、旅游、博物館學、藝術設計、考古和外語等多個領域。與高校聯合創建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和線上線下不同平臺的實習崗位,幫助他們完成實踐課程和畢業作品,為文創產業的發展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
打造麥田里的博物館:推動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22—2023年,河南博物院與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聯合舉辦了兩屆“麥田里的博物館”活動。通過場景化體驗,將博物館“搬”到麥田地里,結合農耕文化主題,搭建臨時展館,展示文物復仿制品、文創產品及非遺技藝。第一屆展覽邀請全省博物館共同參與,精選40件館藏文物復仿制品,展品類型多樣,年代跨度從夏末至北宋。第二屆活動規模進一步擴大,聚焦沿黃九省博物館聯盟,精選沿黃9省12家博物館的59件館藏文物復仿制品,展品年代縱貫新石器至明清時期。兩屆展覽分別通過“禮城”“鼎立”“綿延”以及“塑魂”“鑄根”“守望”等篇章,讓觀眾在麥田與文物的交融中,領略黃河文化的魅力。活動期間,微博、抖音單期話題曝光量超2億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參觀。牽頭成立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文創專委會,作為全省文博文創資源的統籌平臺,匯聚文博機構、高校、設計公司、企業等多方力量,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合作。發起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聯合沿黃九省45家博物館,建立“資源共享、IP共創”機制,通過聯合策劃展覽“麥田里的博物館”,開發聯名文創產品“黃河流域博物館考古盲盒”等,打破地域壁壘,形成黃河文化傳播合力。
![]()
![]()
麥田里的博物館
策劃菜市場里的博物館:塑造“可感知的文化城市”。2024年9月,河南博物院與知名品牌眷茶合作,在鄭州市緯四路農貿市場打造了“菜市場里的博物館”。活動期間,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綠釉立姿陶狗等文物復仿制品出現在菜市場攤位上,與瓜果鮮蔬相互映襯。還開展了綠釉立姿陶狗IP形象出逃活動,“小綠狗”開啟“City walk”探險之旅,途經多個地標性打卡點,吸引市民紛紛合影互動。活動引發強烈社會反響,全網話題,讓文物以接地氣的形式融入大眾生活。2025年春節,通過“大館帶小館”模式,與周口市博物館聯動舉辦“小綠狗返鄉記”等活動,通過文創年貨節將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可體驗的互動產品,“綠釉立姿陶狗”仿制品返鄉展覽,強化了文化尋根主題,促進了地方文旅融合。通過“場景創新+產品下沉+館際聯動+年輕化運營”,將傳統文化嵌入城市生活肌理,打破博物館的物理邊界,讓文化以更靈活的姿態融入民生,激活了歷史資源,塑造了“可感知的文化城市”。
打造鄉村里的博物館:文旅文創助力鄉村振興。河南博物院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通過考古盲盒和文創小鎮建設帶動鄉村振興。在商丘民權縣打造“文博小鎮”,開發“莊子文化”主題產品,建立縣域文創產品研發展示直播基地,利用“文化+農產品+互聯網”模式,為農產品增加文化附加值,拓寬銷售渠道。設立鄉村文創實驗室,將考古盲盒加工廠設在鄉村,提供就業機會,吸納勞動力30余人。通過“IP活化-產業落地-數字賦能-生態協同”全鏈條創新,破解鄉村資源閑置、人才外流等難題,探索出一條兼具文化厚度與經濟活力的鄉村振興路徑。經驗表明,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價值,結合現代產業思維,能夠實現鄉村從“輸血”到“造血”的質變,為全國文博機構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
考古盲盒鄉村生產基地
開發舌尖上的博物館:拓展“可食用文物”的邊界。河南博物院文創研發體系從1.0到4.0,其中2.0“五感文創”是包括飲食文創領域的探索,以“文物活化+味覺體驗”為核心,通過深度挖掘中原飲食文化、融合文物IP與非遺技藝,打造出兼具文化內涵與市場吸引力的創新產品體系,成功將博物館文化從“視覺觀賞”拓展至“味覺感知”。灼蓁咖啡品牌的創立,打造獨具特色的文物咖啡,形成“文物故事咖啡師”培訓體系;出圈文創“人首蛇身玉佩棒棒糖”,單品年銷量超50萬支,獲評“全國十佳文創食品”;錢幣巧克力、文物冰激凌戳到了年輕人的情緒價值。近年推出的饕饕食集、愨面愨粉和時光烤古師,文物造型的甜點俘獲人心,河南非遺傳統美食和特色糕點成了觀眾絡繹不絕的打卡點。在授權方面,與當地知名品牌眷茶、香雪兒、宛和米線夢幻聯動,為企業品牌賦予了文化內涵,連年摘得“河南省文化產業營銷案例”桂冠。灼蓁咖啡推出AR互動的“蓮鶴方壺慕斯蛋糕”,開發了“灼蓁咖啡”品牌自助機,以“灼蓁與文物”為主題落地高校文創設計作品展。
![]()
舌尖上的博物館
打造音樂廳里的博物館:華夏古樂團奏響古韻新聲。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以“活化歷史、聲傳千年”為使命,通過音樂與文物的深度融合,將靜態的博物館藏品轉化為動態的文化體驗,開創了“音樂廳里的博物館”這一獨特模式,讓千年古韻在當代舞臺上煥發新生。華夏古樂團致力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展演,以館藏文物為基礎,復制研發了從史前至明清幾十個品類的古代音樂文物,并根據不同時代服飾、歷代樂譜以及古代音樂演出場景進行舞臺化立體化復原,演繹構建完整的文化語境,推出多場不同形式的音樂會。樂團先后赴美國、泰國、土耳其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擔任中韓人文交流項目負責單位,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同時,讓音樂廳成為“沒有圍墻的課堂”,開發“古樂工作坊”“歷史的音樂廳”等研學課程,觀眾可親手試奏復刻古琴、排簫,并參與古譜打譜實踐。每年系列展演活動近1500場次,通過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直播音樂會吸引數百萬網友在線觀看。
![]()
華夏古樂團走進巴黎
打造數字化的博物館:“數字游樂場”穿越古今。河南博物院以“科技賦能文化、共享驅動創新”為核心,通過融合前沿技術與傳統文化資源,構建了兼具沉浸感、互動性與傳播力的數字文化生態,開創了“文物活化-場景重構-跨界共享”的創新路徑。打造《唐宮夜宴XR》沉浸式展覽空間,高度還原唐代街道,觀眾借助擴展現實技術化身唐代士人,沉浸式體驗唐代文化;配套文物展引入“雨林秘境——瑪雅文明XR空間體驗展”;構建“虛擬公社”元宇宙平臺,打造子尊、無名、毛毛鷹核心IP形象,用戶可化身文物保育員探索歷史場景;攜手金鷹卡通共同打造《豫耀九州?博物學者手賬本》,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將文物數字化,用戶掃描手賬本頁面即可與文物互動,解鎖20個增強現實互動點,增強現實內容訪問量破萬次;聯合支付寶推出文物主題動態皮膚,在螞蟻森林推出四款裝扮道具,參與用戶超1億人次;通過文物穿毛衣、文物動態跳舞等創意活動,吸引了大量用戶關注。
走上國際舞臺的博物館:服務中華文化國際傳播。2023年端午節,河南博物院打造夜間活動“端午夜未央”,“華服來潮”品牌在時尚舞臺上亮相,模特們身著宋制“花中光影”、晉制“青色煙雨”等主題漢服,展示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該品牌汲取中原文化精髓,不僅在“中國品牌日”大放異彩,還走上英國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美國紐約等國際舞臺。2025年春節,在阿聯酋迪拜,國際模特身著“華服來潮”明星產品馬面裙,向觀眾展示東方服飾之美,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化符號體系的構建。近幾年,通過參展、授權和渠道售賣等方式走向世界,考古盲盒不僅在國內火爆,還通過國際授權展和跨境電商渠道銷往海外;“絹舞飛天”“華服來潮”品牌服飾等文創產品登陸加拿大、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婦好鸮尊拼插積木”深度研究海外文創市場,受到海外消費者的喜愛。2024年,與盧森堡國家博物館合作舉辦“小而美”文物展,一個半月開發47款文創產品,涵蓋瓷器、飾品等品類,“中國速度”“中國質量”受到了盧方的贊賞。攜16個文創品牌、30多款產品參展香港國際授權展,吸引了國際授權商和品牌方關注。通過“國際活動+數字化+跨界合作”三位一體的策略,將文創產品轉化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
走上國際舞臺的博物館——國際友人體驗華服
(史自強 河南博物院)
(圖文來源于“中國文物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