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太發達了,以至于現在只要一連上網就能夠看到各種故事、聽到各種聲音。
以前小時候很好奇,為什么那些長大的哥哥姐姐們只要一出去工作了,就很少會回家。
除了過年,其他節假日基本不見人影。
上班時間不夠、請假扣錢、路途遙遠這些說辭客觀上都能理解。
但是從感情上來說,他們離開家里在外地打拼,長時間不見家里人,真的不會想念嗎?
以前小編是好奇的,直到在網上刷到了這些“不戀家”的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小編也開始理解,一切都是因果循環啊。
就像父母不理解孩子為什么不戀家一樣,那些“不戀家”的孩子也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會要求她們戀家?
![]()
一位博主說:
“我從走路不利索的時候就開始被父母送去周托。”
“上了小學就開始住在學校,一個星期只回家一次;初中也是住宿,兩個星期回家一次;到了高中,家里比較遠,就變成了三四個星期回家一次。”
![]()
博主說,她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就是“一定要學會獨立”。
她從小也是這么踐行的,她知道父母工作忙,所以有事情也會懂事的閉嘴,盡量不去勞煩他們。
長大這之后她就養成了什么事情都自己獨立完成的性格。
但是偏偏她父母突然就對她這樣的“獨立懂事”感到不滿意了,甚至還指責博主“不戀家”!
可這不是很荒謬嗎?
小時候父母因你的獨立懂事而驕傲,然后你就這樣長了二三十年;
現在你父母卻突然否定了一切,說你這樣獨立不好,你該多回家看看,要戀家!
![]()
這是為什么呢?前后反差怎么能這么大呢?
一位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
“因為你小時候獨立,對他們來說是有好處的。現在你長大了,你戀家對他們來說是有好處的。”
“本質來說,他們生氣的不是你不戀家,而是你不戀家背后讓他們失去的利益。”
![]()
這還不是個例,這位網友是從小就寄人籬下、吃百家飯長大的,小小年紀就受盡了人情冷暖和委屈。
為了更好生存逼著自己變獨立、變成熟,從小到大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時間不超過5年。
結果長大之后父母開始來找她打感情牌,說想她,希望她能夠陪在身邊
![]()
另一位網友倒是沒有從小寄宿,但是在家里也是備受忽視。
從小就沒有得到關心和愛護,冬天她手生凍瘡、肉爛了,都還要自己用冷水洗衣服。
姐姐讀書回來看到心疼她會幫她洗。
而她的媽媽,從來沒有幫她洗過。
但是她弟弟,20多歲的人了,至今為止還是媽媽幫他洗衣服……
這讓人怎么能不意難平?
![]()
![]()
記得羅翔老師以前曾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解讀。
這本質上就是原生家庭不好,所以孩子不愛回去、也不戀家。
![]()
這些孩子可能看起來脾氣不好、甚至有些冷漠,但這并不是他們天生冷血、不孝順,而是他們的家庭給的反饋就是這樣。
孩子從小就遭受打壓,各種感情需求被父母輕蔑忽視。
他們本該在獲得關愛呵護與支持的年紀里,忍受著家里父母帶來的負能量和壞情緒(甚至這是大人都消化不了的)。
在這樣的環境生長20多年,你讓他們怎么愛上回家?
![]()
突然就有些理解這位博主的這段話了,她為什么不戀家呢?為什么放假了不愿意回去那全是親人的大家庭呢?
因為她小小的出租屋里面有她全部的東西,但是她家里卻沒有屬于她的東西。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