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10月22日第6-7版
學有所教
“在大山深處點亮娃兒們的夢想”
記者 張 馳
清晨,烏蒙山。群山環抱中,云南昭通市鎮雄縣尖山鄉隴家灣小學的小樓里已亮起了燈。學校大門打開,“老師好!”一聲聲稚嫩的童音響起,鄉村教師沈德美和同事們綻出笑容,迎接孩子們的到來。
![]()
課堂上,鎮雄縣隴家灣小學學生認真聽課記筆記。
多年前,沈德美剛來學校時,通往學校的只有一條窄窄的土路,大門銹得厲害,教室墻皮脫落,200多名學生只有四五名正式教師。
烏蒙逶迤,藏著山里娃對讀書的渴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如今,隴家灣小學煥然一新:4層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教室寬敞明亮、桌椅嶄新舒適,還新增了多媒體設備。
最近,沈德美正在學習用動畫等新方式給孩子們上數學課。“我發現用動畫演示立體圖,能讓學生看得更真切,也更容易理解。”
這5年,沈德美還迎來了許多新同事:現在隴家灣小學的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有12人。學校的課程內容也更加豐富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全國,1885萬名專任教師堅守在講臺上,投身教育事業。
上午10點,陣陣歡笑從教學樓里涌出,孩子們來到操場上,隨著音樂舞動起來。校長程豐貴介紹,隴家灣小學在校學生以留守兒童為主,為了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學校在大課間融入籃球操、圓圈舞等,許多孩子因此變得更加樂觀開朗。
“能夠在大山深處點亮娃兒們的夢想,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事。”曾經,沈德美的第一屆學生鄧云從隴家灣小學畢業升入中學,卻因家庭困難險些輟學。在沈德美和同事的幫助下,鄧云順利完成學業,后來考入北京大學。“現在再也沒遇到過輟學的孩子,家長越來越重視教育,學校的教學水平也越來越好。”沈德美說。
鄉村學校的燈盞,照亮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路,也讓教育的火種不斷傳遞下去。曾經的學生曹麗萍在高考后給沈德美打來電話:“沈老師,我填報了師范專業,畢業后想回到隴家灣,和您一起點亮娃兒們的夢想。”
窗外,青山蒼翠,屋內的瑯瑯書聲,乘著烏蒙山的風,飄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看!身邊故事里的“十四五”民生答卷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身邊的一張張笑臉,映出的是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也是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從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實現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溫暖圖景,在中華大地精細勾描。“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
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基層,探訪精準施策的務實舉措,聽群眾講述身邊故事,展現可感可及的發展實惠,記錄老百姓“穩穩的幸福”。
——編 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