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友拍下不少燕子滯留沒南飛,它們能度過冬天嗎?會影響明年農業生產嗎?
滯留的大都是晚出生的小崽子,大部隊早溜了,農業明年該咋種還咋種,別瞎操心。
文獻資料顯示,一只家燕每天能吞掉上千只蚊子搖蚊葉蟬之類的小蟲,按這個食量,把這批留守的燕子能消滅的昆蟲,跟大東北四億畝的耕地相比,就算這些蟲子全活下來,平攤到每畝也到不了幾條,還不夠青蛙塞牙縫。
所以“少了這批燕子明年農藥就要加倍”的說法,數據層面根本撐不住。
真正該操心的,是它們為啥沒走成?
歷史記錄顯示,東北地區秋季平均長度五十天,可今年九月下旬氣溫還飆到二十六七度,十月開頭一股寒潮直接干到零下,秋天被砍得只剩“幾天體驗卡”。
![]()
小燕子靠溫度信號分泌皮質醇,脂肪層才能壓哨長出來;信號亂了,內臟說“還早”,天氣卻說“立刻入冬”,于是它們連“盤纏”都沒攢夠,就被凍成標本。
簡單來說,這就是氣候變率加大的“鍋”,只不過以前我們住在城里看不見,現在手機像素高了,連燕子打哆嗦都能拍成4K。
那留下來的一定全死嗎?
我查到,有研究者做過環志實驗:把幾十只遲遷的幼燕人工投喂面包蟲,再放進廢棄溫室,結果有十幾只挺到十月底,最終隨暖空氣溜走。
可見只要給點水、給口吃的,它們就能硬撐到下一股東南風;凍死的那批,多半是同時遭遇“斷糧+斷水+突然零下”的三殺連招,沒誰真的傻到“甘愿”凍死。
這里要解釋一下,國家林草局二〇二一年版的《野生動物保護重要棲息地劃定規范》里,明確把“家燕集中夜棲地”列為三級保護對象,地方政府有責任在極端天氣啟動應急投喂。
但規范也寫著“以不干擾正常遷徙為前提”,所以官方不會把燕子搬進屋開暖氣,最多院里撒點面包蟲——畢竟誰都不想制造“媽寶鳥”,明年它還賴著不走。
更長遠看,燕子數量下滑的真正元兇,是繁殖季跟昆蟲高峰“錯峰”。
春季升溫早,蟲子提前爆發,等家燕趕到,蟲群早散;雛鳥吃不飽,體質弱,遷飛路上更容易撲街。
有研究數據顯示,近幾十年,東北地區家燕繁殖成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
![]()
所以即便今年沒凍死這些小燕子,大趨勢也是往下走,跟農藥、光污染、電線撞線都有關系,可別讓“寒潮”一個人背全鍋。
對農業而言,真正可能推高成本的,是“蟲口”時間錯配:害蟲高峰期沒被吃掉,后期二代三代疊加,農民只能追加一次低毒農藥。
但按照《農藥減量增效實施方案》,黑龍江去年已普及性誘劑、赤眼蜂等綠色防控三千多萬畝,化學農藥用量反而下降百分之五。
換句話說,少了點燕子,人類還有別的招,不至于瞬間回到“滴滴涕”年代。
我記得小時候課本寫“燕子低飛要下雨”,那會兒誰家門口沒幾窩?
現在想拍張“檐下泥窩”得專門回村里,這落差擱誰心里不咯噔?
可你要是因此就把“凍死視頻”瘋狂轉發,還配文“人類末日”,那也太小題大做——歷史告訴我們,家燕曾靠煙囪、橋梁迅速擴張,適應力爆表,只要昆蟲資源還在,它們就能回血。
目前來看,最靠譜的干預只有兩件:一是給農村保留更多裸土墻、屋檐縫,讓燕子有地方糊窩;二是別一看見“遲遷小可憐”就全網直播投喂,把天敵都引過去,好心反成坑。
不然明年它們真把東北當“冬季食堂”,大批留守,寒潮一來又是團滅,這算不算我們幫的倒忙?
![]()
所以,回到開頭那句:凍死一些滯留的小燕子,確實慘,但生態系統遠沒到“塌房”程度,農業也不會因此歇菜。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氣候節奏越來越“抽風”——秋天短得像PPT,春天早得似早熟少女,人類和候鳥都在重新對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