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樂菱(女兒) 郭瑞煒(父親)
![]()
看到一段澎湃新聞的短視頻:10月6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致電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先生,祝賀他獲得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他們談到“任何研究都需要時間。”石破茂還提到“也就是說,您過去40年一直在研究這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又讀到《日本華僑報》總主筆蔣豐老師10月7日在“日本華僑報網”上發表的《日本第三位諾獎醫學得主人生的三個“微小”光斑》中一段話——在信息洪流與盛大光環以及宏大敘事之下,我以為更應凝視的,或許是那些構成他生命底色的平凡瞬間。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同散落的拼圖,最終拼湊出一位科學巨匠最真實、最動人的肖像,也默默鋪就了他通往斯德哥爾摩的道路。
我們有幸多次向蔣豐老師當面討教寫作秘訣,“努力抓細微變化”,“要凝視現實生活細枝末節并積極思考其變化走向”,這是蔣豐老師教導我們的。那么,就坂口志文的獲獎,我們又該抓什么呢?
蔣老師在文中寫道,“獲獎時刻,概括他畢生智慧的答案是‘做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好。’”這話觸動了我們。
蔣豐老師指出:“一件一件做好”,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命態度。它意味著拒絕被喧囂干擾,抗拒盲目擴張的誘惑,而是將宏大的使命分解。這讓我們想起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奪得世界冠軍并說:“用智慧戰勝對手!”山田本一后來在自傳中寫到:“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標志是銀行;第二標志是一個古怪的大樹;第三標志是一座高樓……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跑起來就輕松多了。起初我把我的目標定在終點線的旗幟上,結果當我跑到十幾公里的時候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嚇到了。”
怎么樣?坂口志文的堅持,山田本一的“分解——努力;努力——堅持”,細細品味,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不是給你我以后做事一些啟迪?
坂口志文先生四十年的堅持,我們只說“勤奮”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勤能補拙”是我們中國家長老師常和孩子說的,意思是勤奮能夠彌補因天生的笨拙而造成的不足。勤奮是努力的山寨版,我覺得必須首先是“努力”。但努力和勤奮再比較,完全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努力中已包含“勤奮”成分,但對于努力而言,更重要的是努力方向、行為方式和階段目標,甚至終極目的,而不在于時長與付出。
其次,具體行動上該怎么“勤奮”,更是值得深思的。我們都知道“勤奮”是個形容詞。拿來作答的不能是個定性的形容詞呀?!而應該是一個動詞,對不對?沒有了動詞,說明這個人只讓大家看出他正處于某種大量耗費時間花費精力的狀態里,除此之外,應該什么都說明不了。這不就是“裝忙”嗎?!
最后,再聽到“某人很勤奮”時,你我可以追問一句:請問,他在勤奮干什么?這樣一問,乍聽起來,顯得極度傲慢無禮,近乎胡攪蠻纏了。事實上,我們心里并沒有半點羞辱他人、否定他人的意思;我們就是問出了自己的真疑惑——你說這個人勤奮,我問具體他在勤奮地干什么。
假如回答不出來具體勤奮地干什么,答案就只是干巴巴的他正在勤奮。讓我們眼前浮現一幅畫:一頭驢子被蒙上眼睛,圍著石磨不停地轉圈子……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現實,“老驢推磨”,還是少見得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