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遇到一個在國企工作的朋友,他告訴我,他已經不在一線部門了,前段時間申請調去后勤崗位。
我很好奇,他一直是個敢打敢拼,總有一股勁不喜歡閑下來的人,為什么主動申請去后勤部門呢?
我問他:“是出什么事了嗎?”
他答:“他說目前倒是還沒出事,只是經歷過幾件事他有點心寒了,怕再不走事一出,板子不長眼。如今這環境,干得多未必有功;可一旦有問題,倒霉的常常是沖在最前面的人。”
聽了這些話,我理解他原來工作崗位的環境了。
確實,有的國企的基層工作像一場“定責游戲”。誰執行、誰簽字、誰在群里回復“收到”,這責任十有八九就落到誰頭上。合同漏了一個條款,法務、審計、分管領導都簽過字,但通報上寫的是:承辦人風險意識不強。供應商延誤,三周前就已書面提醒風險,項目延期后,督查點名批評:執行團隊預判不足。上級天天催進度,趕工出了事,又說你安全意識薄弱、監管不到位。
![]()
你越是響應迅速、沖在前面的人,越容易在問題出現時第一個出現在通報里。做得好是本分,做不好才明白:流程不背鍋,背鍋的是人。
你以為大家怕的是承擔責任嗎?不是。怕的是“誰在現場誰負責,而拍板的人安然無事”的局面。很多事本不是基層能決定的。流程壓著流程,每個部門都講究留痕閉環,任務到你手上時,資源沒到位、文件沒批復、人手不齊,可時間卡得緊、任務壓得重、進度被緊盯,你能怎么辦?只能硬著頭皮上。
可真出了問題,上級只看結果:誰在干?誰在場?誰能接下這口鍋?至于你當初如何匯報、誰讓你加快、誰沒批資源——這些都成了背景音。干得再拼,也比不上一句“你沒提醒到位”。你背后站了多少人,其實沒人在意。
“我不怕出事,我怕沒地方說理。”
過去常說“干得多錯得多”,如今是“干得多不一定錯得多,但錯了肯定你來背”。于是,聰明人學會了:領導沒明確說“不”,就等于沒說“行”;會議上說“可以嘗試”,意思是“不能失敗”;工作群里被@,第一反應不是動手,而是“抄送領導+文字確認”。
從前接到任務,第一反應是“怎么干”;如今先想清楚:“誰定的?有郵件嗎?我只是執行對吧?”
你說這怪誰?其實誰也不怪。大家都想自保,都看懂了這幾年通報里的潛規則。
一個組織的“問責溫度”,決定了它的“干事溫度”。問責當然重要,沒人希望搞出問題的人還能升官發財。但如今的問責太“標準化”,太“工具化”了。一出事就倒查,流程層層翻,誰流程寫得細、簽得快、動得猛,誰就成了第一責任人。拍板的人沒事,表態模糊的人全身而退,剩下真正干活的人留在臺賬上,寫檢討,上名單,在基層群里流傳,成為“反面案例”。
這樣的情形多經歷幾次,誰還愿意往前沖?
于是我們漸漸失去了三種人:肯主動攬事的、愿意上前線沖鋒的、不計較名利的老實人。他們不是跳槽了,也不是被辭退,而是變了——變得慢了,話少了,能退就退,能推就推,最常說的一句是:“讓我看看誰拍板。”
誰都明白,再正直的人,也經不起沒有邊界的問責。
我們不是不要問責,真的不是。出了問題不問責,那才真讓人心寒。但問責得有邊界、有分寸、有邏輯,最重要的,是要講“人話”。誰該擔責就擔責,誰該兜底就兜底,別讓真正干事的人最后心寒,不干事的人反而安然無恙。
說到底,不能一邊喊著“激勵擔當”,一邊動不動就一票問責到底;一邊說“鼓勵試錯”,一邊出了問題就通報、記名、處分。這年頭,真干事的人,很難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