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聚焦文化遺產的紀錄片創作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從透物見人、揭示三星堆文明演變進程的《重返三星堆》,到聚焦故宮文物守護歷程的《百年守護》,這些作品不斷印證著公眾對高質量歷史文化內容的渴求。然而在繁榮背后,一個核心的創作難題也日益凸顯:對于享有世界級聲譽、文化體系極為宏大的超級IP,創作者應如何超越已成慣性的敘事模式,真正觸及當代觀眾,特別是引發年輕群體的認知與情感共鳴?
![]()
于10月18日在咪咕視頻全網獨播的《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正是針對這一行業命題交出的一份頗具分量的答卷。這部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民族宗教專家全程參與,咪咕視訊與北京天成嘉華文化傳媒聯合出品,作為國家民委《百集專題紀錄片·民族文化之旅》重要組成部分的作品,不再滿足于充當歷史的“轉述者”,而是立志成為時空的“構建者”。它通過XR虛擬制片技術、AI深度學習與影視化敘事的深度融合,成功地將一座靜態的、需要被仰視的文化符號,轉化為一部動態的、可供探索的影像史詩。當“走馬觀花”的文旅體驗被升維為“時空解碼”的沉浸敘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座宮殿的重生,更是紀錄片產業在媒介融合時代面向未來的一次關鍵轉型。
敘事升維:
以真實游覽路線為脈絡,解碼漢藏交融的千年史詩
傳統文化紀錄片在處理宏大題材時,常陷入兩種范式:一是依賴于專家學者的權威解讀,雖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性,卻難免帶有說教感,令觀眾產生心理距離;二是沉醉于航拍與特寫構成的視覺奇觀,雖提供了審美享受,但知識的碎片化使得觀眾難以構建系統性的認知。《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的破題之道,在于它創新性地將“游客參觀路線”這一最普遍、最具代入感的認知框架作為敘事基線,完成了一次從“他述”到“體驗”的視角轉換。
這部紀錄片以真實游覽路線為脈絡,本質上是在為觀眾繪制一份清晰的“文化認知地圖”。以第一集“初見紅山布達拉”為例,觀眾的視野被巧妙錨定在一條明確的物理路徑上:從紅山腳下啟程,途經寓意吉祥的圓滿匯集道,穿越曾是達賴喇嘛專屬戲臺的德陽廈廣場,最終抵達承載著無數壁畫故事的白宮門庭。這條路線,任何一位親臨布達拉宮的游客都會走過,該片也借此建立起一個堅實而親切的敘事空間。
而在這張精心繪制的地圖上,浩瀚的歷史細節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被轉化為嵌入路徑、擁有明確坐標的“敘事地標”。當鏡頭掠過白宮外墻,片子敘述便自然延伸到其白色的象征意義——在藏族文化中代表著吉祥、溫和與善良,進而引出每年降神節前人們自發捐贈牛奶、糖蜜混合石灰進行粉刷,以期寄托“甜蜜祝福”的百年傳統。
![]()
在德陽廈廣場,如同水磨地面一般的地板,引發了主持人、制片人戴嬈的好奇,學術主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次旺邊覺介紹,這是以“打阿嘎”費時費力在山上人工作業夯打而成。紀錄片從對傳統建筑技藝的解讀,延伸至這個廣場古今功用的對比——此前是專供專供達賴喇嘛在節日期間觀賞跳神、藏戲表演的場所,如今已經成為游客在布達拉宮打卡的最佳地點。
![]()
更具代表性的敘事升維,發生在白宮門庭的壁畫前。1000年后,隨著白宮落成,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故事被描繪在了白宮門庭北面的墻壁上,更多的歷史往事才直觀地呈現在人們眼前,例如祿東贊如何以超凡智慧破解唐太宗“五難婚使”的傳奇故事。
![]()
文成公主進藏這一漢藏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事件,不再是史書上的冰冷文字。《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使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深刻理解了布達拉宮本身就是漢藏文化交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實體見證。
技術重構:
全面引入XR虛擬制片技術,方寸之間塑造無限天地
當前,紀錄片行業對前沿技術的應用已不罕見,但一個普遍的痛點是,技術往往作為提升視覺呈現的“特效工具”被置于創作末端,未能深度介入內容考據與歷史研究本身,存在技術與內容呈現“兩張皮”的狀態。
《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的突破性首先在于,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將XR虛擬技術應用于拍攝的紀錄片。為了呈現高精度的寫實畫面,團隊自主研發了智能控制系統,以毫米級操控的方式隱藏開關,同時通過自研算法,用數字資產完成了片頭的渲染與制作,并聯合國內高校對布達拉宮的壁畫進行修復與AI動畫生成,最終實現了寫實性的視覺還原。
其次,該片重新定義了技術的核心價值,使其成為一種新的考據方法和歷史研究界面。當學術主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次旺邊覺審視初步構建的數字布達拉宮模型時,他依據史料提出團隊還原的紅山場景“過于空白”,在五世達賴喇嘛主持修建布達拉宮時,紅山上理應還存在更早時期的地方政權所修建的宮殿建筑遺存。于是,技術團隊依據這一學術指引,對虛擬模型進行了精準地調整與豐富。
![]()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成為驗證歷史假設、可視化歷史推演的強大工具,數字空間成為了學者與歷史對話的沙盤。通過這種方式,紀錄片實現了學術研究的可視化、動態化與交互化,這是傳統拍攝手法無法企及的。
在此基礎上,該片更通過虛擬技術讓布達拉宮1300多年的建筑演進史,成為一種可視化操作的動態模型。觀眾得以在瞬間穿越時空:見證松贊干布時期如康區碉樓般雄偉的吐蕃王朝宮殿;凝視1661年西方傳教士格魯伯筆下那幅令歐洲震撼的、宮頂略帶歐式風格的白宮素描;最終回到眼前這座歷經后世不斷擴建、已成為民族精神圖騰的宏偉建筑。
![]()
《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讓技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后期制作環節,前置到了前期考據與中期敘事構建的核心環節,從服務性、輔助性的角色,演變為驅動內容生成與深化的核心引擎。觀眾仿佛穿行千年親臨現場,不僅能夠領略到傳統拍攝方式難以展現的畫面內容,更沉浸于超越現實的藝術表達之中。
圈層破局:
構建“共情場”,從文化送達走向用戶聯結
宏大歷史文化主題的紀錄片往往內容制作精良,但在傳播上是一種單向的送達,難以在多元圈層特別是年輕受眾中構建深層的情感聯結。而《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通過多元藝術手段的協同,從“講故事”轉向“造體驗”,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強大的“文化共情場”,從而形成真正的破圈效應。
在這個“共情場”中,不同元素扮演著各自不可或缺的角色。XR技術提供了探索的“自主感”與“洞察感”,打破物理時空的壁壘,讓觀眾得以“走進”非開放區域,近距離、多角度地“觸摸”壁畫上每一處細膩的筆觸。
![]()
通過精細的建筑拆解動畫,布達拉宮墻柱混合承重結構、亞字形與梅花形的柱子等級規制等復雜的建筑學原理,變得一目了然。同時,團隊創新開發專為影像生成服務的“情感算法”技術,使數字角色在故事表現中保持表演情感層面的連貫性,讓塵封千年的歷史人物真正“活”了過來。
多元藝術元素則注入情感的溫度與心緒。演員、歌手羅云熙溫潤而富有質感的旁白配音,褪去了歷史陳述常有的冰冷感,以一種如同朋友分享史詩般的方式,為厚重的歷史注入了人性的情感溫度。“HAYA樂團”量身打造的片頭曲,則用空靈而深遠的音符,營造出雪域高原特有的神圣、寧靜與磅礴的氛圍,直接叩擊觀眾的心扉。
在“技術洞察+藝術共情”復合配方的共同作用下,紀錄片最終完成了觀眾身份的轉換:他們不再是隔著屏幕的旁觀者,而是化身為穿越時空的探索者,在虛實交織的敘事場域中,與千年的文明進行一場深度對話。
![]()
基于這樣一個高品質、高情感、高濃度的作品,出品方咪咕視頻的傳播策略便有了堅實的根基。利用技術創新讓故事更好看、尋找與年輕觀眾的連接點、依托中國移動資源優勢進行全渠道聯動,本質上都是在將這個精心構建的“體驗產品”進行盡可能大面積的覆蓋。這種以優質內容為核心、以技術體驗為亮點、以全渠道為觸手的傳播模式,為傳統文化紀錄片如何突破固有受眾圈層,實現社會效益與傳播聲量的最大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藍圖。
![]()
《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的探索,為文化遺產類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它表明,在面對兼具極高知名度與認知門檻的題材時,紀錄片的使命或許正在從“知識普及”轉向“體驗構建”。技術唯有服務于深層的歷史洞察與人性化的敘事設計,才能真正“活化”歷史,更智慧、更深情地架起那座連接過往與當下的橋梁,讓千年文明在當代觀眾的心中引發真正的回響。
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實踐,也再次彰顯著咪咕作為新媒體國家在主旋律內容上的擔當和責任。咪咕以體育賽道為主、特色影視劇與特色紀錄片為輔的“一主兩特”內容布局,通過持續擴容內容生態體系,進一步鞏固其在文體各領域的傳播優勢。在新人文紀實內容領域的構建上,《布達拉宮 時空解碼》、《布達拉宮》第二季、《重返三星堆》、《兵馬俑之謎》、《百年守護》等作品相互聯動,共同形成了一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勢音浪。這既是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得以永續傳播的路徑,也無疑是紀錄片產業自身進化所應奔赴的方向。
— THE END —
作者 | 劉翠翠
主編 | 彭侃
執行主編 | 劉翠翠
排版 | 王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