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關注新聞,早些年肯定聽過,有不法商販在食品中加入蘇丹紅、吊白塊、甲醛等有害物質。特別是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更是讓全社會對食品添加劑的抵觸和反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時間,食品添加劑被視為洪水猛獸,人人聞之色變。那問題來了,既然公眾這么反感,那為什么到今天,國家還允許使用食品添加劑呢?這就要說到食品添加劑的作用了。食品加工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就要進行一些特殊處理,其中就包括使用添加劑。
比如蛋白飲料,我們希望它能夠存放更長的時間,還能保持均勻的質地,不分層,這就需要加入增稠劑來提高黏度;還有咖啡伴侶,則需要借助分散劑,才能讓它均勻地分散到咖啡中;我們還希望酸奶和冰激凌有各種口味和色彩,那就得加入各種香精和色素,等等。有了不同的添加劑的組合,我們才能生產出各種各樣的食品。否則,酸奶將永遠只有單調的白色和酸味;冰激凌和蛋糕也不會有那么多的藝術造型;而面包,大概也就會和饅頭一樣簡單。可以說,合理使用添加劑,是現代食品不可或缺的基礎。
但說到這,別忘了,食品添加劑的關鍵,是前面的“食品”二字。要實現增稠、染色、香味、乳化等各種食物中所需要的功能,有無數的物質可以做到。但是,只有一小部分通過了嚴格的安全評估和審批,才能被允許用到食品生產中。
首先,它起的作用,必須是正當而且是有益的。比如可可奶添加增稠劑,既防止了可可顆粒沉淀,又提升了口感,那這里的應用就是正當合理的;但是往牛奶里加三聚氰胺,只是為了騙取虛假的“高蛋白含量”,那這種做法不管三聚氰胺有毒無毒,都是不正當的。其次,添加物必須是對人體無害的。比如要往冰激凌里加乳化劑,蛋白質和洗衣粉都能起到類似的作用,但洗衣粉就不被允許用于食品中。還有,即使是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物質,也必須是符合“食品等級”生產流程。鹽酸、醋酸、燒堿、純堿,都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但如果直接從工業原料的產品里取用,可能就會有其他有害成分,那就絕對不能用于食品加工。
![]()
最后,還要注意添加劑的使用限制。有的添加劑沒有使用限制,比如果膠等增稠劑;有的就有用量限制,比如苯甲酸鈉,它在不同的食品中,就有不同的用量限制。所以,可以這么說,有無數的物質都能達到食品添加劑的效果。但是,只有一小部分“根正苗紅”的物質,才能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并獲得“上崗資格”。對于那些獲得了上崗執照的添加劑來說,只要在正當的使用范圍內,是不會對人體有害的。真正危害社會安全的,是那些只記住了“添加”而忽略了“食品”,把非食品添加劑添加到食品中的行為。比如前面提到的,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它們并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
但對普通公眾來說,很多人分不清“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的有害物質”,結果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正是這種認知的混淆,才最終導致公眾對食品添加劑產生了抵觸情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