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來雞公山主要是看山避暑,沒想到今年變化這么大!閨女拉著我一起做了手工月餅,老伴兒跟我一起在百年別墅前合影,到處是國風快閃表演,像趕了一場時髦大集!”昨日,剛從雞公山度假返家的武漢游客李女士告訴記者。她的話,道出了不少2025年造訪雞公山游客的共同感受——這里的“玩法”更活,體驗更暖,“味道”更濃了。
2025年,雞公山管理區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以游客多元化需求為指揮棒,打出了一套“場景煥新、服務升溫、文化破圈”的組合拳,讓這座老牌名山煥發出蓬勃的“年輕態”與持久的吸引力。
場景“加戲”:
從打卡點到沉浸場
“我們今年的著力點,就是打破‘看山就是山’的單一體驗。”雞公山景區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核心思路是‘場景營造+業態創新’,讓游客不僅是‘路過’,更是‘融入’和‘參與’。”
走進雞公山,變化肉眼可見:報曉峰頂不再只是單純的觀景臺,而成為“歌唱山河”的天然舞臺和星空露營地;消夏園化身熱鬧的“國潮市集”,非遺美食香氣四溢;波爾登森林里,小木屋藏著文創驚喜和森林戲劇的偶遇;天街社區的廣場上,主題文藝演出點燃社區活力;百年別墅群不再是沉默的建筑,通過專業講解和微演藝,歷史變得可觸可感。夜幕降臨,紫藤別院的“日咖夜酒”模式,為山居夜生活增添了一份小資情調。
“最驚喜的是在主景區遇到國風巡游和快閃表演,演員就在身邊,互動感很強,孩子追著皮影戲看了很久,比課本上生動多了!”帶著孩子來游玩的鄭州家長張先生興奮地說。這些精心打造的“沉浸式”場景,串聯起吃、住、行、游、購、娛,讓游客的腳步慢下來,體驗深下去。
服務“升溫”:
從管理者到貼心人
體驗好不好,服務是關鍵。雞公山深諳此道,將“游客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落到實處。“我們升級了智慧管控系統,目標是‘一部手機游雞公山’,讓預訂、入園、導覽更順暢。”景區一位市場部經理介紹。這背后,是整個服務體系的優化:新增臨時停車位、加密接駁巴士班次,緩解了“停車難”“等車煩”;遍布景區各片區的志愿服務站,成了流動的“暖心地標”,提供咨詢、指引、應急物資(如雨衣、熱水、姜茶)等“一站式”幫助。
“工作人員態度特別好!問路講解都很耐心,下雨天還主動遞來了雨衣和姜茶,心里暖烘烘的。”來自市區的年輕游客小劉對服務細節贊不絕口。據了解,景區堅持開展服務禮儀和應急處理培訓,推行“首問負責制”和“限時辦結制”,力求高效響應游客需求。區機關干部職工常態化下沉一線支援,多部門(公安、交警、消防、醫療、市場監管等)通過成熟的“1+5+N”指揮體系緊密聯動,確保了游覽環境的安全、文明、有序。
文化“破圈”:
從資源到流量的轉化
文化是雞公山的靈魂。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潮”起來?景區今年做了不少探索。“我們抓住節慶節點,但不止于節慶。”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像非遺體驗(月餅、燈籠DIY)、京劇、花鼓戲、皮影戲展演,這些活動具有持續吸引力,目的是讓文化融入日常體驗。”將“國風國潮”元素巧妙融入巡游、快閃,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演繹傳統,是雞公山文化“破圈”的關鍵一招。
宣傳推廣也玩轉了新老媒體。除了傳統渠道,景區自媒體矩陣(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火力全開。針對年輕客群(“Z世代”),精準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種草”,發布“出游全攻略”“活動預告”等實用信息。“在小紅書上刷到雞公山的森林戲劇會和別墅探秘,照片氛圍感拉滿,立馬就約朋友來了!”大學生游客小陳分享了她的游玩經歷。線上流量成功轉化為線下客流,實現了“打卡雞公山”的社交傳播效應。
今年以來,雞公山通過場景創新、服務升級、文化活化,成功塑造了更富吸引力、更具溫度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雞公山管理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錨定文旅高質量發展目標,依托“1+5+N”的高效指揮體系,深化跨部門協同。一方面,在守正創新中,持續挖潛紅色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民俗資源;另一方面,在實干篤行中,緊跟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推動雞公山文旅產業向著更富活力、更具魅力的方向堅實邁進。(記者 周濤)
![]()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資訊
來源:信陽日報
編輯:曉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