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早已成為很多中國人休閑生活的“剛需”。但經常出游的人應該都有個共同感受:在國內旅游,景區門票往往是開銷里的“大頭”——動輒幾十上百元,熱門5A景區甚至要三四百元,一家人出游光門票錢就夠讓人“肉疼”;可要是去過國外旅游就會發現,大多數景區要么免費開放,要么只收象征性的幾塊錢,這種巨大反差,讓不少游客忍不住疑惑:同樣是景區,為啥中外門票差距這么大?
![]()
之所以出現這種差距,核心原因或許藏在“運營邏輯”和“消費習慣”兩大層面,并非簡單的“貴與不貴”那么簡單。
![]()
1、運營邏輯:國內“門票經濟”VS國外“精細化運營”
國內很多景區走的是“粗放式管理”路線,“門票經濟”是核心盈利模式。對景區運營方來說,收門票是最直接、最省心的賺錢方式——只要把門票價格定上去,不管游客進入后體驗如何,利潤都能保底。這種模式下,景區往往缺乏動力去做后續服務升級,比如完善配套設施、開發二次消費項目,反正“錢已經到手”,對游客在景區內的餐飲、住宿、文創消費等,大多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服務質量自然參差不齊。
![]()
而國外很多景區更擅長“精細化運營”,不把門票當作盈利核心。他們更看重“流量轉化”:通過免費或低價門票吸引大量游客進入,再通過景區內的餐飲、紀念品商店、付費講解、特色體驗項目等“二次消費”賺錢。比如盧浮宮免費開放后,游客在館內書店、咖啡館的消費,以及周邊商圈的餐飲、住宿收入,遠比門票錢更多;日本京都的寺廟免費開放,卻能帶動周邊和服租賃、茶道體驗、伴手禮等產業的繁榮。這種模式雖然管理更復雜,卻能形成“游客得實惠、景區賺利潤、周邊獲收益”的良性循環。
![]()
2、消費習慣:中國游客“窮家富路”的隱性縱容
中國人“窮家富路”的傳統思維,也在無形中讓“高價門票”有了生存空間。對很多國內游客來說,出來旅游就是“花錢買開心”,只要景區名氣大、值得打卡,哪怕門票貴一點也愿意接受,很少會因為門票價格放棄出游。這種“忍忍就過去了”的消費心態,讓景區沒有降價的壓力,反而形成了“越有名越敢漲價”的惡性循環。
![]()
更有意思的是,這種習慣還影響到了國外景區。不少原本免費的國外景點,發現中國游客越來越多,且對價格不敏感后,也開始針對性收費或提高票價。比如泰國清邁的部分寺廟、越南的下龍灣景點,都曾因為中國游客激增而調整門票政策,本質上就是抓住了中國游客“旅游愿意花錢”的消費特點。
![]()
3、補充思路:差異化收費值得借鑒
其實“門票經濟”本身沒有對錯,景區運營需要資金維護,賺錢是必然需求,但國內景區完全可以借鑒國外的“差異化收費”思路。比如很多國家對本國公民和外國游客實行不同票價:本國游客憑身份證低價或免費,外國游客按正常價格收費,既照顧了本地人的休閑需求,也保證了景區收入;還有的景區實行“淡旺季差價”、“學生優惠”、“套票優惠”等,既靈活調節客流,也能提升游客的接受度。
![]()
反觀國內,除了少數景區有學生、老人優惠,大多是“一刀切”的高價門票,缺乏靈活的定價策略,也難怪游客會“叫苦不迭”。隨著旅游市場越來越成熟,游客對“性價比”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依靠門票賺錢的模式,遲早會被更精細化的運營方式取代。
![]()
那么,你平時旅游更偏愛國內還是國外?有沒有為高價門票“肉疼”過的經歷?你覺得國內景區除了漲門票,還有哪些方式能實現盈利?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