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清遠,逛完起鳳里、上下廓街,我便沿著北江往前走,眼前高聳的煙囪突然撞入視線——那是工業時代留下的鮮明印記,循著導航找到清城區環城二路106號,才發現這便是座由1955年建成的清遠首家僑資糖廠活化而來的文創園:糖果時光文創園。作為意外闖入的游客,慕名而來的游客,我未曾想過,這里如今竟裹著一層淡淡的落寞。
![]()
![]()
剛踏入園區,那爬滿牛花藤蔓的紅磚廠房依舊帶著幾分文藝氣息,陽光透過枝葉在"工業銹帶"改造的墻面上投下斑駁光影。保留完好的木制屋梁、青磚墻面與裸露的原始鋼梁結構,還清晰留存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風貌。同行的本地朋友感慨,這里可不是一直這般冷清——前些年的糖果時光和許多網紅創意園一樣熱鬧非凡。那時園區里SOHO創意辦公、特色餐飲、休閑娛樂業態齊全,創意空間的手作工坊窗前總圍著體驗的游客,許多位置是女孩們的拍照圣地,周末想在找個空位喝杯咖啡都要排隊,紅極一時的光景,是清遠年輕人的熱門打卡地。
![]()
![]()
可如今漫步園區,這份興旺早已淡去,盡管是假日,正午時分,曾煙火氣十足的鳳城大飯堂只剩兩三桌客人,鄰桌的老板正低頭刷著手機,墻上的老海報卷了邊,"人民理發店"的招牌雖在,卷閘門卻緊閉著。我點了份啫啫煲,后廚傳來的聲響格外清晰,服務員說,不少商戶去年就撤了,現在剩下的多是撐了好幾年的老鋪,像主打精釀啤酒的隱釀MI還在堅持,偶爾有熟客專程找來小坐。
![]()
![]()
閑逛間,那些曾經許多人拍照的主題區的,裝置落了些灰塵,氣球藝術癟了角,再難見舉著相機的年輕人。據說,園區從2017年改造至今,前后投資超5000萬元,也曾策劃創意市集、藝術展覽等活動引流,還想引入300個商戶形成產業鏈,可實體經濟的大環境擺在眼前,創意園的新鮮感褪去后,客流難以為繼。
![]()
![]()
現場看到糖果時光的冷清,讓感嘆這是是當下實體店經營困境的縮影。從園區內商戶的變遷不難看出,如今實體店早已不是"有特色就能火":既要對抗線上消費的沖擊,又要承擔舊廠房改造后不低的運營成本,還要持續創新留住客群。像園區里堅持下來的老鋪,不僅要守著實體經營的基本盤,還要花心思適配消費者需求變化,比如嘗試線上宣傳引流、推出定制化體驗等,每一步都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成本。那些撤店的商戶,有的敗給了客流下滑,有的則扛不住長期虧損,成了市場浪潮中的匆匆過客。
![]()
![]()
回望糖果時光,從1955年日榨蔗糖250噸的工業傳奇,到2001年破產后的沉寂,再到前些年的文創熱潮與如今的冷清,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創意園的起落,更藏著實體經濟的不易。
這場因煙囪而起的偶然探訪,沒有收獲預期的熱鬧,卻讓我讀懂了時光里的另一種滋味——那些紅磚墻上的歲月痕跡,不僅記錄著糖廠的舊夢與創意園的盛景,也默默訴說著市場浪潮里,每一份堅持的艱難,更讓人體會到當下實體店經營者在困境中突圍的不易與堅守。我們期待在未來,這里能有下一段故事的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