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要把邊疆地區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支持邊疆地區依托自身條件稟賦,在融入新發展格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邊疆地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多民族聚居,邊疆9省區居住著全國近六成的少數民族人口,我國2.2萬公里陸地邊境線有1.9萬公里在民族地區。邊疆民族地區作為國家戰略腹地、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后發優勢明顯。
筆者通過調研,總結近年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成效和經驗、現實問題,針對邊疆民族地區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
▲2024年5月18日,在第八屆中俄博覽會現場,參會者與俄羅斯演員合影。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成效和經驗
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邊疆民族地區通過在市場監管、特色政策落地、跨境貿易便利化、特色產業培育等方面持續推進基礎制度創新,深入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針對突出問題集中開展專項治理,拆除制度性“籬笆”,為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如,云南2024年出臺《云南省營商環境爭創一流行動方案》,全面落實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執行“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切實破除了一批市場準入壁壘,有關經驗在全國推廣。
![]()
▲8月25日,在新疆霍爾果斯鐵路口岸準軌場,一列編組完成的中歐班列準備發車。新華社發(馮海森 攝)
市場基礎設施逐步改善。邊疆民族地區不斷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信息通信、能源保障和交通運輸等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改善。如,截至2024年底,新疆實現高速公路通達所有地州市,全疆公路總里程達到23萬公里;截至目前,新疆鐵路運營里程達9557公里,干支線機場數量達到28個,編織起貫通亞歐的立體交通網絡。積極布局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等設施,提升通信能力與算力服務水平,積極融入“東數西算”工程,推動信息技術向教育、醫療、金融、政務和農業等關鍵領域延伸。如,截至2025年6月,西藏5G基站總數達2.2萬個,全區87.7%的行政村通達5G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布局持續優化,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深度廣度持續拓展,數字經濟發展底座持續夯實。
市場主體規模不斷擴大。《中國統計年鑒2024》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廣西、云南、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連鎖經營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從2188.2億元增長至2930.9億元,門店總數從1.76萬個增加到3.97萬個,年均增長率達17.6%,市場主體規模增長勢頭強勁。其中,新疆的市場數量、攤位數和成交額居于領先位置,商品市場發育情況良好。
![]()
▲在昆明夢境供應鏈有限公司的直播基地,一名主播在直播銷售鮮花。新華社記者 浦超 攝
流通新業態持續涌現。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商貿,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不斷創新,為跨境貿易增添新活力。2018年至2023年,邊疆民族地區商品網上銷售額從1937.0億元增長至3995.6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5.6%。目前,廣西、云南、內蒙古、新疆等地共有8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12個邊境經濟合作區、3個跨境經濟合作區和1個跨境旅游合作區,邊疆民族地區從“通道經濟”“過路經濟”向“口岸經濟”“產業經濟”轉變的基礎進一步夯實。
現實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邊疆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但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制約邊疆民族地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營商環境存在差距。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方面,邊疆民族地區與東中部地區仍有差距。部分地區市場綜合監管能力、水平和效率偏低,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市場主體保護、金融市場環境等方面仍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邊疆民族地區遠離我國東中部消費市場,貨物運輸平均距離較遠,提高了物流成本,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到最近的大港口之間的最短鐵路距離超過2000公里。而邊疆民族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短板,運輸條件明顯落后于東中部地區,加之缺乏大型的物流中轉基地,對市場發展的支撐能力相對不足。
對外開放程度偏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正由開放的“末梢”轉變為開放的“前沿”和“樞紐”,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其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不高,進出口貿易額占比偏低,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國內市場,平均外貿依存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市場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從市場主體規模來看,邊疆民族地區批發零售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缺乏具有較強輻射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從流通業態來看,當前邊疆民族地區市場流通中仍以傳統業態為主,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大型超市、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新型業態比重相對較低,市場中介服務組織發育不充分。
提升路徑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基礎制度規則一體化。一是完善市場基礎制度。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持續推進法治建設,改善投資及金融市場環境,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二是推動政府服務數字化轉型。深化“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深化監管協同改革。依托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進簡政放權和優化服務,支持經營主體進入交通、醫療、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三是建立區域間合作機制。強化邊疆民族地區與周邊區域的“軟聯通”和“硬聯通”,探索設立城市制度型開放試驗區,積極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進標準體系統一,盡快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
![]()
▲近年來,廣西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推進口岸通關便利化,推動邊境貿易“貿產融合”,構建“平臺+邊貿市場”新場景,“通道經濟”穩步邁向“口岸經濟”,為興邊富民提供強力支撐。圖為2024年8月26日,車輛在廣西憑祥市友誼關口岸行駛。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網絡高標準互聯互通。一是優化交通網絡布局。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多種交通方式的融合發展,推動干支結合、區域聯動,構建起連接東中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與邊境口岸的高效便捷通道體系。優先打通制約地區發展的瓶頸路段,推進邊境地區與內地市場的通道建設,密切邊遠地區與核心經濟圈之間的聯系。二是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升級。加快推進多式聯運體系建設,打造集運輸、倉儲、配送于一體的智慧物流平臺和樞紐體系。大力支持跨境電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邊疆民族地區參與國際貿易的能力。三是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5G通信基站、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等設施在邊疆民族地區的布局建設,提升通信能力與算力服務水平。引導國家級算力資源合理布局,推動信息技術向關鍵領域延伸,推動電商平臺、遠程教學、智慧醫療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落地,緩解算力供需區域不平衡的問題。
不斷完善要素市場,持續推動產業深度融合。一是在邊疆民族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在職業資格認定認可、子女教育以及國際人才在中國境內停留、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務,暢通人才進入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精簡辦貸環節,優化審批手續,提升企業用款便利度。二是推動資源型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推動傳統資源產業鏈條向綠色技術研發、智能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提高資源利用率。三是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深度開發地方文化、非遺技藝、自然生態等特色資源,加快文旅康養、生態農業、傳統醫藥等特色產業發展。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向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領域集聚,深化與東中部地區的技術合作與產業對接。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是發展新型貿易方式。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推進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經濟基礎與數字經濟的結合度,在數字貿易中逐步形成競爭優勢。以數字貿易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產業結構。二是扶持跨境電商服務試點企業,培育跨境電商龍頭企業。探索開展保稅備貨、集拼出口、加工貿易為一體的跨境電商業務模式,深化與周邊國家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產業合作。三是推動口岸經濟和創新互市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統籌規劃邊疆民族地區口岸經濟發展,形成能源資源型口岸、農產品加工貿易口岸、跨境物流口岸等多元發展模式,利用地區比較優勢形成特色化產業體系。依托邊疆口岸進口通道功能,開展大宗商品的跨境物流、保稅倉儲、交易結算、精深加工等口岸經濟,將進口大宗商品的增值環節和產業鏈留在邊疆民族地區。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李翠 王琪
制作 |魏妙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