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quote id="ue9b1"></blockquote>
    
    

    <style id="ue9b1"></style>
      <sub id="ue9b1"><p id="ue9b1"><form id="ue9b1"></form></p></sub>

      <strong id="ue9b1"><button id="ue9b1"><mark id="ue9b1"></mark></button></strong>
      成年午夜性影院,下面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迷,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梁濤 | 從民本到民主——孟子民本與雅典民主比較研究

      0
      分享至

      摘要:孟子宣傳民本時,希臘雅典則實行民主制,民本是一種政治觀念,民主雖然是一種制度但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觀念,故可以對二者進行比較。雅典民主制是特殊地理環(huán)境以及“家族—私產—國家”發(fā)展路徑所致,其基本精神是主權在民,法律至上;治權平等,輪番為治。中國古代由于走了與西方不同的“家族—國家”的發(fā)展路徑,私有制不發(fā)達,父權家族沒有被瓦解掉,反而不斷被強化,國家建立在家族的基礎上,這種家國同構的政治形式不可能脫離家長制的范式,其政治制度只能是君主制的。但由于儒家的提倡,民本思想在孟子這里達到戰(zhàn)國的高峰。從意謂來看,孟子只說到民本,說到“民為貴”,沒有說到民主,更沒有涉及主權在民的問題。但是從蘊謂和創(chuàng)謂來看,孟子的“民為貴”又蘊含了主權在民的思想,或者至少是應該接受這樣的思想的。對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治權平等,輪番為治,孟子則是不會接受的,在這方面,孟子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看法可能更為接近。儒家政治理念可以概括為: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民本與民主是古代中國與希臘人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均有其合理價值,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孟子等儒者所講的民本,是“他本”而不是“自本”,是“民惟邦本”,是君以民為本,而沒有思考民以何為本,沒有考慮到民自己的本。今天講民本,不能停留在統(tǒng)治者之所本,還要問民之所本。要深究的,不是統(tǒng)治者以何為本,而是民以何為本。通過借鑒民主制度中的公民權利思想,講民之本而非君之本,講自本而非他本,古老的民本說才可以煥發(fā)出新的思想活力。

      關鍵詞:民本;民主;雅典;孟子;主權在民;治權在賢


      中國古代存在民本思想,此民本思想乃是從古代“民主”說中發(fā)展出來的,“民主”才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題。說到民本,就不能不涉及民本與民主的關系,不過這里所說的民主不是前面所說的“天惟時求民主”(《尚書·多方》),不是上天要給民眾選擇一個主人,而是“五四”以來人們所說的德先生,也就是英文中的democracy。就在孟子游說諸侯,宣講民本的時候,遠在地中海的一些古希臘城邦卻在實踐民主,中西政治思想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近代以來,由于我們接受了民主的觀念,國人的政治理想不再是民本而是民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民主而沒有民本。所以研究儒學,討論孟子的民本,馬上會遇到一個問題:民本與民主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非常不好回答。因為民主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經歷了古今之變,古典民主與近代民主有很大的不同?;\統(tǒng)地談民本與民主的關系,會失之浮泛。另外,民本是一種政治觀念,現實中與其相對應的是君主制;而民主雖然也是一種觀念,但主要是指一種政治制度,所以討論民本與民主的關系,要做出限定,否則會出現錯位,把不同時期的內容以及制度與觀念混同在一起。孟子宣講民本是在戰(zhàn)國時期,希臘的民主制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二者時間大致相當。希臘的民主雖然是一種制度,但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觀念,所以我們可以考察民主制度背后的觀念,將其與孟子的民本進行對比,說明二者的聯(lián)系和差別。


      01

      孟子宣講民本時,雅典人在實踐民主

      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qū)的稱謂,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群島、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東部和西西里島部分地區(qū)。早在公元前575—前550年之間,游吟詩人荷馬曾定居的希俄斯島(Chios)就出現了公民議會,這是古希臘第一個采取民主政體的國家。當然,最有影響力的民主國家還要算是雅典,學術界一般認為,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標志著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到公元前323年,雅典城邦被馬其頓擊敗,民主政體宣告結束,前后存在了180多年。

      那么,什么是民主呢?民主在英文中是Pondemocracy,它來自希臘文,不過希臘文不好拼寫,我們就用英文來討論。Democracy就是demo(復數是demos)加cracy,其中demos指人民或公民,cracy指某種公共權威或統(tǒng)治,所以democracy就是統(tǒng)治歸于人民或人民主權,指全體人民平等地、無差別地參與國家決策和進行國家管理,這是民主最原始、最基本的含義。需要注意的是,希臘的demos與孟子“民為貴”的民不是一個概念,孟子所說的民是指民眾、人民,凡生活在國野之中,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都屬于民。古希臘的demos則是指公民,而不是一般的民眾,尤其不是孟子所說的作為“治于人者”的民。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不是所有人的民主。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將公民定義為“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所以一個人必須具備兩種權利才能叫公民:一是他有權利參與國家治理,有權被選為國家的官員,是“治人者”,而不只是“治于人者”;二是作為陪審員有權利參加司法審判,審判他人有罪還是無罪。有這兩種權利的人才算是公民。在雅典,只有年滿20歲的男子才有資格成為公民,當然年齡并不是唯一的限制,如果你是外邦人或者奴隸,同樣不能成為公民。伯里克利時期的法律就規(guī)定,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為雅典公民。除了公民之外,雅典城邦還有奴隸、外邦人、婦女、未成年人,他們沒有上面提到的兩種權利,因而都不是公民。據學者推算,在不同時期,雅典公民的數量大致在3萬到6萬之間,而同時期雅典的總人口估計在30萬至50萬之間。在雅典全盛時期,享有充分權利的公民總數約有4萬人,他們的妻兒約有5萬人,此外還有4萬左右外邦人,以及35萬左右奴隸。所以公民人數在整個人口里面的比例是比較小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雖然較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稱得上是多數人的統(tǒng)治,但從人口總數而言,雅典民主制又絕對是少數人的統(tǒng)治。

      雅典的民主體制,有三個重要機構:一是公民大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一切國家大事都由其審議、決定。二是五百人的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公民大會休會期間,還負責日常行政事務。第三個是民眾法庭,負責司法審判,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其審定。除了以上三個機構外,還有其他軍事、行政機構,如將軍委員會,但這三個機構是最重要的,構成雅典民主體制的基本骨架。其中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所有的國家大事,如戰(zhàn)爭、條約、外交、財政、法律、流放,以及宗教、喜慶等事務,均需在公民大會進行討論,做出決議。而所有合法公民均有權參加大會,就國家事務發(fā)表意見,闡明自己的主張,并參與辯論和表決,雅典人把這一權利稱為“平等的發(fā)言權”。五百人議事會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另一個重要機構,它是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負責公民大會的日常工作。任何雅典公民都有權通過五百人議事會向公民大會提出建議與議案,五百人議事會審查公民提交的議案后,制定會議議程,召集并主持公民大會進行討論。在公民大會休會時,五百人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jiān)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的情況。雅典民主政治的另一個重要機構是民眾法庭,負責司法審判,其特點也是一切由公民多數說了算,強調公民的參與和公正性。如果有人被指控犯了法,民眾法庭隨機選出一定數量公民組成陪審團,負責審理案件并做出裁決。

      從以上內容來看,雅典的民主首先是一種制度安排,以保證公民能夠直接參與國家的統(tǒng)治、治理,這與民本有很大的不同。民本主要是一種政治理念,認為民眾是國家的價值主體,是設立國家的唯一理由,統(tǒng)治者需要維護民眾的利益,否則便不具有合法性。用荀子的話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只是一種主張和愿望,并沒有落實到制度上,現實中實行的是君主制,民眾沒有實際的政治權利,即使君主胡作非為,民眾也無可奈何。戰(zhàn)國時期一些儒家學者意識到民本與君主制的矛盾,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反對世襲,主張選賢與能,實行禪讓,但就制度而言,依然是君主制,是一個人的統(tǒng)治。既然是比較民主與民本,就不能拿民主制度與民本所依附的君主制度做比較,這種比較沒有意義。只能是追問民主制度背后的政治理念是什么?拿民主的理念與民本相比較。關于雅典民主的政治理念,古希臘哲人肯定的并不多,相反多是反思和批評,這個我們后面再討論。對雅典民主精神做出概括和禮贊的主要是雅典首席將軍伯利克里,他在著名的“陣亡將士國葬禮上的演說”中自豪地宣稱:

      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zhí)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負擔公職優(yōu)先于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夠對國家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為貧窮而在政治上湮沒無聞。正因為我們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開的,我們彼此間的日常生活也是這樣的?!谖覀兯饺松钪?,我們是自由和寬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務中,我們遵守法律,因為這種法律使我們心悅誠服。

      從伯利克里的演講詞可知,雅典民主的核心理念是主權在民,法律至上,這里的民當然是指公民,不具有公民權的外邦人、奴隸、婦女等,是不包括在內的。理解雅典民主,公民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孟子講“民為貴”,主要是一個價值信念,民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一點也不貴,反而很卑賤;伯利克里講“政權在全體公民手中”,則是實實在在落實在公民權利上。由于雅典實行直接民主,所有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凡2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享有平等的立法權、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雅典民主的另一個理念是治權平等,輪番為治,雅典人非常重視平等,公民不受出身、階級的影響,均有機會擔任公職,管理國家事務。為了保障公平,采取了輪流任職的方式,五百人議事會、公民法庭成員均由抽簽選舉產生。公民擔任公職后,任期只有一年;已任過公職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職前不得連續(xù)任職。這就為公民創(chuàng)造了廣泛的參政機會,避免了因長期任職形成權力集中的流弊。但是管理者要有德性和才能,要有民眾威望,而抽簽選舉、輪流坐莊的參政方式,使素質低下的人也獲得同等的參政權,這是一種實質平等,而不是形式平等,其追求的是治權平等,而不僅僅是法權平等。雅典民主的政治理念還有其他特點,但核心就是主權在民,治權平等。

      民主制度是雅典民眾長期追求、奮斗的結果,也是他們對人類政治文明的巨大貢獻。民主制度激發(fā)了雅典公民的愛國熱情和政治責任感,鑄就了雅典人渴求知識、樂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寬松的民主氛圍釋放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使古代雅典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民主政治給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自由的氛圍,使雅典人在文化方面達到了古典世界的最高水平。從這一點看,對雅典民主怎樣肯定和贊賞都不為過。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雅典民主制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和不足,所以歷史上對于雅典民主制度一直存在著質疑和批評,近代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民主是一個壞東西,而不是好東西。當時最杰出的哲學家,被稱為希臘三賢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對雅典民主持批評態(tài)度。蘇格拉底就是被民主制度判處死刑的。他在世時,對民主也多有批評之辭。蘇格拉底認為治國不能靠民意,而是要靠有專門政治知識的人,他質問道:人們在建筑問題上會咨詢建筑師,在造船問題上會咨詢造船師,可是涉及國家的統(tǒng)治這么嚴肅的問題時,為什么站起來提建議的卻是建筑師、鞋匠、商人、船主呢?而且不考慮他們是富裕還是貧窮,也無論他們出身高貴還是低賤。在他看來,“用抽簽的辦法來選舉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人愿意用抽簽的辦法來雇用一個舵手,或建筑師,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業(yè)的人,而在這些事情上如果做錯的話,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國務方面輕得多的”。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目睹了老師被雅典法庭所害,開始反思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寫下了著名的《理想國》,提出只有哲學家才能充當統(tǒng)治者,這就是哲學王,而普通民眾沒有能力也不適于管理國家。柏拉圖認為,一個理想社會應當由治國者、武士、勞動者三個階級構成,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種德性。如果這三個階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整個國家就達到和諧,實現了正義。柏拉圖還提出,每個人在出生時就已被注入不同的元素,形成金人、銀人、銅人不同的等級,金人善于用腦,充滿理性,適宜做治國者;銀人善于用身體,勇敢好動,適宜做武士;銅人善于用雙腿,充滿感情與欲望,適宜做勞動者。柏拉圖這個說法,與雅典民主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反而與孔子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以及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5.4)有相近之處。

      亞里士多德廣泛研究希臘各城邦的政體,提出了六種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僭主制、寡頭制以及民主制。他的分類有兩個標準:一是統(tǒng)治者的數量,即統(tǒng)治者是一個人、少數人,還是多數人;二是統(tǒng)治者的目的,他是為了公眾利益還是私人利益。按照這兩個標準,亞里士多德認為正常的政體有三種,即君主制、貴族制以及共和制,它們分別是一個人的統(tǒng)治、少數人的統(tǒng)治以及多數人的統(tǒng)治,但都是為了公共利益。如果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私人利益或某個階級的利益,就會出現三種變異政體,即君主制變異為僭主制,貴族制變異為寡頭制,共和制變異為民主制。從這個分類來看,亞里士多德顯然不認為民主制是好的政體。

      表1 亞里士多德政體分類


      人數

      目的

      一人統(tǒng)治

      少數人統(tǒng)治

      多數人統(tǒng)治

      為了公眾利益

      君主制

      貴族制

      共和制

      為了私人利益

      僭主制

      寡頭制

      民主制

      從蘇格拉底等人的批評來看,他們主要反對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中不分賢愚貴賤,一味追求治權平等,甚至通過抽簽選拔公職人員的做法。他們對雅典民主政治的批評,不能簡單理解為反動、倒退,更不能視為是政治不正確,而應看作是對雅典民主制度固有缺陷的反思和批判。寫出《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對雅典軍事失敗做出深入考察的著名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普通民眾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斷能力,只能接受擁有智慧的精英人物的領導。而雅典民主制度恰恰沒有為精英、領袖留下位置,結果導致雅典與斯巴達爭霸的失敗。衡之以歷史,修氏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由于重視和追求治權平等,雅典民主逐漸形成了直接民主、輪番為治、抽簽選舉、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取消了貴族的特權,打開了普通民眾參與政治的大門,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由于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智慧才能的差別,也存在局限和弱點,最明顯的是不利于領袖人物的出現。需要說明的是,雅典人的平等乃實質平等,而非形式平等,是治權平等,而非法權平等。形式平等或法權平等只是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認每個人有相同的政治權利,而不保證其都能在政治實踐中獲得相同的機會和職位,實質平等則相反,它不僅肯定每個人有權利參與國家治理,還要保證其獲得相同的職位和機會,所以實質平等也是一種治權平等。為了做到治權平等,雅典民主回避、忽視智慧才能的因素,只要中簽,便可為官。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擔任官職的機會,只好縮短任職期限,期滿便要卸任,不得連任,其看重的是公平,而不是政績。官員既不由政績、才能決定其進退,就不能形成完善的選拔、晉升機制,更難有領袖人物的產生。

      如果說雅典民主制度中主權在民、崇尚法律的理念有其合理性的話,那么治權平等、輪番而治的觀念則存在較多問題,按照這種觀念,只能是實行直接民主,難以產生好的政治領袖,領袖與民眾之間難以達到平衡。而真正好的民主應該是有領導的民主,是領袖與民眾相結合的民主。這在治權平等、輪番而治的觀念下是很難實現的。古代社會,受教育的人口較少,民眾素質參差不齊,而優(yōu)秀人物往往是出自財產富足、生活閑暇、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家庭。由于雅典民主制度過分追求治權平等,不僅沒有為這些人保留適當的位置,使其政治、軍事才能得以發(fā)揮,反而將其視為民主制度的威脅,千方百計加以限制,乃至于驅逐、流放,著名的陶片放逐法就是為此設計的。這種民主制度當然不是完美的,從今天的眼光看,雖不至于稱為是壞東西,但至少不能算是好東西。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對其做出反思和批評就不奇怪了。需要說明的是,蘇氏等人對雅典民主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治權平等、輪番為治上,對于主權在民,實行法治,他們則是贊同和認可的——柏拉圖提出哲學王雖有人治的傾向,但在后來的《法律篇》中他還是主張法治的,只是他們沒有對主權與治權做出明確區(qū)分而已。那么,我們不妨設想,假如孟子知道了雅典的民主制,他會做何反應?對于治權平等,毫無疑問,他與希臘三賢一樣會表示反對,但對于主權在民,實行法治,他會接受嗎?


      02

      為什么孟子講民本,希臘卻出現民主?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討論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民主制出現在希臘,而不是中國?為什么孟子是在君主制下講民本,而雅典人則建立起民主制?對此,亞里士多德認為:“野蠻民族比希臘民族為富于奴性;亞洲蠻族又比歐洲蠻族為富于奴性,所以他們常常忍受專制統(tǒng)治而不起來叛亂。”也就是說東方民族實行君主制,是因為他們富有奴性,甘愿被君主統(tǒng)治。這個說法當然是不成立的,已有學者做了反駁。因為希臘早期也出現過神授王權,實行過君主制,雅典城邦民主制乃是在特殊環(huán)境下演變發(fā)展的結果。讀過荷馬史詩都知道,古代希臘境內曾存在大大小小的王,稱為巴賽勒斯(Basileus)。他們或是某一地區(qū)的王,如伊塔卡島的巴賽勒斯奧德修斯——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角,或是統(tǒng)轄全希臘各地諸巴賽勒斯的大王,如亞該亞人的“萬民之王”阿伽門農——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率領希臘聯(lián)軍攻打特洛伊的統(tǒng)帥。如果說荷馬史詩只是傳說,那么考古發(fā)現也證實古希臘確曾存在過一個王政時代。根據考古發(fā)現,大約公元前兩千年,克里特島產生了希臘最早一批國家,其中較著名的有克諾索斯和法埃斯特,這些國家已達到很高的文明程度,出現了作為文明標志的文字、銅器和城市。社會分工也很發(fā)達,有多種手工業(yè),各種陶器制作得十分精美。公元前15世紀,克里特文明衰落下去,文明中心轉移到希臘半島的邁錫尼,按照傳統(tǒng)說法,邁錫尼是亞該亞人建立的,代表性建筑為宮殿、城堡、豎井和圓頂墓,邁錫尼延續(xù)了大約2000年,到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南下,邁錫尼文明諸城被毀,希臘社會重新返回氏族社會,故人們稱這一時期為黑暗時代。根據考古發(fā)現,克里特、邁錫尼均實行君主制。每個城邦都有王,即巴賽勒斯。關于巴賽勒斯,去古未遠的亞里士多德稱,他們“具有(三項)統(tǒng)治的權力:戰(zhàn)時為統(tǒng)帥,祭時為主祭,遇有法律上的爭端也由他們做最后的判決”。這與中國古代的王是十分接近的。在眾多的巴賽勒斯之上,有一個他們擁戴的共主,例如來自邁錫尼的“萬民之王”阿伽門農,“這個邁錫尼王國,有點像周王朝的‘王畿千里’,即一個對諸侯具有最高王權的中心王朝直接統(tǒng)轄的地區(qū),其他王侯對它有某種程度的臣屬義務”。

      既然希臘也存在過君主制,為什么后來又發(fā)展出民主制,而中國卻只有君主制一種形式呢?侯外廬先生指出,“如果我們用‘家族、私有、國家’三項來做文明路徑的指標,那末,‘古典的古代’(注:指古希臘羅馬)是從家族到私產再到國家,國家代替了家族?!畞喖殎喌墓糯ㄗⅲ褐腹糯袊┦怯杉易宓絿?,國家混合在家族里面,叫作‘社稷’”。侯先生所說的“家族”是指父權家族,“私有”指個體私有制。在西方,由于私有制的發(fā)展,父權家族被瓦解,讓位于小家庭,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城邦國家。與之不同,中國古代國家則是在父權家族的基礎上直接建立起來的。中西文明的路徑不同,其政治制度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在古代中國,國乃是家的擴大,“父”字甲骨文作,為手持權杖之形,表示他在家庭內具有絕對的權威和支配力。官尹的“尹”字,甲骨文作,似手執(zhí)筆之形,“它是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比一般的‘父’握有更大的權力”?!皣摹?,從‘尹’從‘口’,表示他是眾尹之上地位最‘尊’的‘發(fā)號’者。這清楚地表明中國的早期國家組織,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國家即父權大家庭的擴大?!痹谙ED語中,巴賽勒斯與父親也是同一個字,“指的不是父性的特征,而是權力、威信與尊貴”。亞里士多德認為,“君王(即巴賽勒斯)正是家長和村長的發(fā)展”。這與中國古代國家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中西政治制度的差異,不在起點上,而在后來的發(fā)展。公元前12世紀,多里安人南下后,亞該亞人所建的邁錫尼諸城邦被毀滅,希臘社會出現了暫時、局部的倒退,古希臘進入黑暗時代(公元前12到公元前8世紀)。但至遲從公元前10世紀開始,希臘半島阿提卡地區(qū)又出現了一些城邦,希臘社會又經歷了氏族解體和國家產生的過程。雅典民主制主要是從古風時代(公元前7到公元前6世紀)逐步發(fā)展起來,并在古典時代(公元前5到公元前4世紀)達到極盛。在此之前的克里特和邁錫尼,古希臘還存在過一個氏族國家階段,“家族一國家”的文明路徑也適合希臘。

      希臘早期同樣存在父權制,所有權不是個人的,而是全家的。每家只有一個主人,就是擁有家族財產使用權的父親?!案赣H不只是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能使人服從他,他還是一位教主,一位家火的繼承者,一位祖先的繼續(xù)者?!倍腋鶕诺涞姆?,父親有賣兒子的權利。因為父親是支配全家產業(yè)的主人,而兒子可以被視為是他的財產。在這種父權所有制下,自然不可能有個體私有制的存在。但是到了公元前七至六世紀的古風時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起來,希臘城邦國家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侯先生所說的“家族—私產—國家”。需要說明的是,個體私有制與家長私有制不同,家長私有制沒有瓦解反而強化了家族組織,個體私有制則與家族組織不相容,個體私有制一旦出現,基于血緣的家族組織便逐漸解體,人們在地緣的基礎上建起新的國家組織。這種新建立的國家組織,一開始可能還會延續(xù)著君主制,但由于父權已經被瓦解,由私有制帶來的平等意識開始產生,故君主制逐漸過渡到貴族制,又發(fā)展到民主制,這是古希臘政治制度演變的基本趨勢。可見,民主制的產生,私有制對父權家族的破壞和瓦解是關鍵。由于君主制來自于父權制,是一種家長政治,在父權—君主制下,只會產生“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上》1.4)的民本思想,而不會出現多數人統(tǒng)治的民主(democracy)。只有瓦解了父權家族,否定了家長政治,才有產生民主政治的可能。這就是侯先生所揭示的西方“家族—私產—國家”路徑,不同于中國“家族—國家”路徑的地方。

      古希臘私有制的出現,與海外殖民、工商業(yè)活躍密切相關,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瓦解了父權家族和氏族組織,為民主制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與中國大河大江的內陸型文明不同,希臘半島以山地為主,山巒起伏,地形崎嶇,沒有大的平原,也沒有可供農業(yè)灌溉和商貿交通的大河,是一種典型的海洋文明。為了生存發(fā)展,古希臘人很早就將目光投向海洋。早在公元前8世紀初,希臘人便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海外殖民,到公元前7世紀中期,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城邦,又掀起第二次海外殖民高潮,一直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的海外移民前后經歷了3個世紀,史稱“大移民時代”。移民的目的,或是為了減少人口的壓力,或是為了商業(yè)貿易。海外移民的一個重要結果,便是破壞了氏族組織,促使私有制的出現,為民主制的產生準備了條件。湯因比曾分析說:“越海遷徙的一個獨特現象是不同種族的大融合,因為社會組織中首先要拋棄的便是原始的血緣群體。一艘船的載人量有限,而如果數條船為了安全而一起前往異鄉(xiāng),就很可能要同時拉上不同地方的人——這與陸上遷徙的一般方式恰成對比,進行陸上遷徙的整個部族可以把妻子兒女和家具全裝上牛車,大隊人馬以蝸牛的速度在大地上緩緩前行?!?br/>

      海外移民也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發(fā)展,前面說過,希臘半島山多地少,土壤貧瘠,不利于農業(yè)生產,但希臘的山嶺卻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有大理石、白銀、陶土等。山區(qū)和丘陵適宜種植葡萄和橄欖,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雖不利于農業(yè)生產卻為葡萄、橄欖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這就為手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條件,形成了古代較為獨特的商業(yè)文明。需要說明的是,商品經濟的特點是公平交易,等價交換,其所建立的是一種橫向秩序,與父權制下的縱向等級秩序有所不同。商品交換要求買賣雙方必須在平等、公平、自由的基礎上進行,這樣長期的商品貿易培養(yǎng)出希臘人平等、自由的觀念,并滲透到政治生活中去。馬克思說:“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產生的現實基礎?!币簿褪钦f,只有在商品交換中平等和自由才會受到尊重,也只有在商品交換中平等和自由才會得以產生。這種平等、自由的觀念正是希臘民主政治得以產生的一個思想前提,也是民主政治的靈魂所在。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還在貴族和平民兩個傳統(tǒng)階級之外,產生了工商貴族階層,他們與平民階級一起成為推動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

      海外移民、工商業(yè)發(fā)展只是為民主制度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民主制度的形成則是平民與貴族長期斗爭的結果。由于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貧富分化,產生了平民與貴族兩大階級。當時貴族把持著國家政權,重要的職務均由貴族壟斷,平民政治上無權無勢,經濟上則處于受剝削、壓迫的地位。由于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少數人手里,平民只能租種貴族的土地,如果無力支付地租,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女都會失去自由。貴族的壓迫,激起了平民的不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革命一觸即發(fā)。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594年,梭倫以雅典“執(zhí)政兼仲裁”的身份,推行了一系列具有憲政意義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開啟了向民主政治的轉變,史稱“梭倫改革”。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在民眾的支持下,再次進行改革。公元前462年,埃菲亞爾泰斯在希波戰(zhàn)爭期間再次推行改革,他剝奪了戰(zhàn)神山議事會的絕大部分權利,將其移交給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貴族在政治上已難有所作為。雅典政治中非民主的成分完全被清除,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極致,所有公民都被充分包括在人民之內,人民控制了政府和政治。從梭倫、克里斯提尼到埃菲亞爾泰斯,雅典政治制度的確是越來越“民主”了,但民主化的同時也打破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平衡,背離了梭倫所確立的中道原則,雅典政治的民主化實際也就是政治的平民化。但如我們前面分析的,真正好的民主是有領導的民主,是精英與大眾達到平衡的民主。在古代,精英往往來自貴族階層,只有這個階層不必為了生計整日奔波忙碌,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文化的創(chuàng)造活動,雅典的政治領袖多出自貴族家庭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貴族的智慧和經驗,對于民主政治的良性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民主政治的精髓應該是妥協(xié)、和解、平衡,平衡就意味著沒有一方占有絕對優(yōu)勢,無法產生一個壓倒一切的社會力量。但治權平等、輪番為治的原則一旦確立,雅典民主必然會向著這個方向發(fā)展,任何阻礙這一發(fā)展的力量和機構,要么進行改革以適應之,要么從歷史舞臺上消失。如果說梭倫、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還屬于溫和民主的話,那么埃菲亞爾泰斯的改革則屬于激進民主,其追求的已不只是主權在民,法律至上,而是所有公民特別是下層階級,必須真正掌握國家權力,將治權平等、輪番為治推到了極致。這種激進民主打破了貴族與平民、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平衡,政治領袖只有不斷取悅民眾才能獲得必要的支持,在釋放平民階級政治積極性、為雅典帶來繁榮的同時,也為其以后的失敗埋下隱患。


      03

      主權在民,治權在賢

      中國古代由于走了與西方不同的“家族—國家”的發(fā)展路徑,私有制不發(fā)達,父權家族沒有被瓦解掉,反而不斷被強化,國家建立在家族的基礎上,這種家國同構的政治形式不可能脫離家長制的范式,其政治制度只能是君主制的。中國古代雖然也存在類似希臘的平民階級,稱為國人,但沒有出現平民為爭取公民權的斗爭。中國古代的政治斗爭主要是在統(tǒng)治者內部進行的,是大宗與小宗為爭奪統(tǒng)治權的斗爭。這種斗爭不存在妥協(xié)、退讓的可能,一開始可能只是爭霸,后來則發(fā)展到兼并,最終則是“定于一”,秦漢大一統(tǒng)的中央王權由此建立。與古希臘由君主制到貴族制再到民主制的一般發(fā)展趨勢不同,中國雖然很早就出現了君主制,但發(fā)展尚不充分,君權要受到貴族的制約和分割,實際是君主-貴族制。春秋時期,隨著君權的衰落,出現世卿政治,類似貴族制。但到了戰(zhàn)國時期,勝出的貴族紛紛采取了集權措施,開始向專制王權發(fā)展,直到大一統(tǒng)的秦帝國建立,走了從君主-貴族制到不完整的貴族制再到君主集權制的道路。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出現像希臘那樣的公民階級,也沒有出現過由平等、自由人組成的政體團體,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民主制度的建立。

      中國古代雖沒有出現公民階級,但產生了一個獨特的士人階層,從孔子開始,又賦予了這一階層新的使命與人生理想,那就是:超越個人的私利去關注國家、民眾普遍利益的家國情懷,堅守和維護社會基本價值的責任擔當,為弱勢群體發(fā)聲、為民請命的道德勇氣,乃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對于君,他們是“師”也是“臣”;對于民,他們則是其利益的代言人,是維護其利益的“民之父母”。在君與民之間,他們不因為受雇于前者,便無條件地為其俯首效忠,而是自覺地以民眾利益代言人自居。在“君”之上,他們還安置了更高的“道”,以道為人間的價值原則和政治理想,而自視為道的維護和實踐者。孔子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要求“勿欺也,而犯之”(《憲問》);孟子要求大人能做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矣”(《孟子·離婁上》);荀子則提出“從道不從君”(《荀子·子道》),均體現出“以仕行道”的價值取向。所以中國古代雖然沒有產生出民主,卻從三代的“民主”說中分化出民本思想,經孟子等儒家學者的弘揚、提倡,成為統(tǒng)治者也不得不認可的思想,并在歷史上時隱時現,發(fā)揮著作用。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前面的問題:如果孟子知道了雅典的民主制,他的態(tài)度會如何?會接受其主權在民、法律至上的觀念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引入傅偉勛先生的“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因為孟子并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雅典的民主制,上面的問題是我們虛擬的,回答這樣的問題不能靠文獻考證,只能是詮釋,是我們站在孟子的立場幫他回答這一問題。傅偉勛將詮釋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實謂、意謂、蘊謂、當謂、創(chuàng)謂。傅先生的分法有點復雜,我們將其合并、壓縮為意謂、蘊謂和創(chuàng)謂,把實謂合并到意謂,把當謂合并到創(chuàng)謂。這樣意謂就是指,“原思想家實際說了什么?”以及“想要表達什么?”蘊謂是指,“原思想家可能要說什么?”或者“原思想家所說的可能蘊含是什么?”創(chuàng)謂是指,“原思想家應當說什么?”或者“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者應當為原思想家說出什么?”以及“為了解決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課題,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者現在必須踐行什么?”傅先生稱這種詮釋方式為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

      從意謂來看,孟子只說到民本,說到“民為貴”,沒有說到民主,更沒有涉及主權在民的問題。但是從蘊謂和創(chuàng)謂來看,孟子的“民為貴”又蘊含了主權在民的思想,或者至少是應該接受這樣的思想的。首先,孟子主張權力公有,認為國家、天下并非天子、君主的私有物,他曾以堯舜禪讓為例,說明天子之位是“天與之,人與之”(《萬章上》9.5),這里“天與之”是形式,“人與之”則是實質,所以天子之位實際是人民授予的,天子不過是受天與民委托的管理者,只具有管理、行政權,而不具有對天下的所有權。那么,天下的所有權歸誰呢?當然是歸于民,這實際就蘊含著主權在民的思想。其次,孟子極重視民心、民意,他曾引《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萬章上》9.5)用天命的形式肯定了民意的重要性。又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民矣”(《離婁上》7.9)。既然民心、民意如此重要,自然就應該設計出相應的制度,使民心、民意能夠得以表達,并以此制定國家的法律制度。所以孟子如果知道了雅典的公民大會制度,自然是應該贊同、接受的,而不會反對的。孟子沒有提出相應的制度設計,實際是囿于所處政治環(huán)境的思想局限。梁啟超說:“我先民極知民意之當尊重,惟民意如何而始能實現,則始終未嘗當作一問題以從事研究。故執(zhí)政若違反民意,除卻惡貫滿盈群起革命外,在平時更無相當的制裁之法。此吾國政治思想中之最大缺點也?!边@種缺點同樣存在于孟子這里。還有,孟子主張國家的重要事務,如官吏的任免,要聽取各方的意見,尤其是國人的意見。這與雅典民主制度下,官員要接受民眾的監(jiān)督、審查,也有相近之處。綜合以上幾點,從創(chuàng)謂的觀點講,我們認為孟子是可以也應該接受主權在民的觀念的。西方詮釋學中有一種觀點,我們研讀經典,不只是要證明古人已經具有或明確表達了某種思想,而是要證明他的思想有朝此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我想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孟子,孟子生活于戰(zhàn)國君主制的環(huán)境中,他提出“民為貴”,民只是國家的價值主體,而不是政治主體。但如果他知道人類在君主制外,還有民主制,他一定會接受這種制度及其背后的政治理念,因為只有在肯定主權在民的民主制度中,“民為貴”的理念才可能真正實現,否則只是一種宣教,沒有實際意義,孟子的思想具有向這個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至于法律至上,我想孟子也是可以接受的。孟子十分重視法律、法度的作用。他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保ā峨x婁上》7.1)為政不僅要有內在的善,還要有外在的法。不過孟子所說的法主要是指“先王之法”,是先王制定的法律。先王制定法律是來自其不忍人之心,來自其對民眾的同情、憐憫,而不是來自民意。孟子的思想具有人治的傾向。不過孟子既然十分重視民心、民意,他的思想也存在向法治發(fā)展的可能,會贊同先王根據民眾的意愿制定法律的。所以我認為,對于主權在民,法律至上,孟子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也是應該接受的。

      至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治權平等,輪番為治,我認為孟子是不會接受的,在這方面,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的看法可能更為接近。孟子在滕國時,曾與農家的陳相就國家治理進行過辯論。陳相主張賢君應該“與民并耕而食,饔飧(注:做飯)而治”,不能脫離體力勞動,否則就是傷害民眾,這是一種平均思想,追求的是絕對的平等。孟子則認為,社會存在分工的不同,“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滕文公上》5.4)。“勞心者”指腦力勞動者,在當時主要指士人階層;“勞力者”指體力勞動者,包括農民、手工業(yè)者、商人等。孟子主張應該讓勞心者來治理國家,而勞力者則是被治理的對象,他們提供賦稅,養(yǎng)活作為管理者的勞心者,這與柏拉圖的思想有相近之處。孟子的時代,受教育的人很少,1%恐怕都不到,勞心者屬于社會的精英階層,而治理國家需要品德和才能,自然應該由他們來負責。當然,勞心、勞力不是絕對的,治理國家的根本還是要有品德和才能。孟子說:“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保ā陡孀酉隆?2.15)舜、傅說、膠鬲都是勞力者,但他們卻被選拔、任用,成了圣君、賢相。所以要治理好國家,就需要發(fā)現、選拔賢能之人,讓他們擔任官職。所以孟子反復強調“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公孫丑上》3.5),“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公孫丑上》3.4),在位、在職的應該是賢者、能者,是有德的俊杰之士。對于雅典人不分賢愚,不論才能,一概靠抽簽輪流做莊的做法,他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在孟子看來,有資格治理國家的應該是賢者,孟子的政治理念可以概括為:主權在民,治權在賢。其中主權在民,只是蘊含在孟子的思想中,尚沒有明確表達出來,但我們可以通過中西文明互鑒、民本與民主的對話,將孟子“應當說”的內容或者“未能完成的思想課題”講出來,在“民為貴”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是孟子的明確主張,但在沒有肯定主權在民的情況下,它又會否定普通民眾的政治權利,導致人們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我們上一講講了,這是不符合現代政治的基本原則的。所以從創(chuàng)謂的角度,對孟子的民本思想做調適性發(fā)展,將孟子及儒家的政治思想概括為:主權在民,治權在賢,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為儒學的未來發(fā)展開辟了新的前景。

      民本與民主是古代中國與希臘人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均有其合理價值,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中國古代民本思想,雖然到孟子這里達到了一個高峰,但由于孟子生活的時代,雖然有士的自覺,但沒有經歷民的自覺,“就文化全體而論,究竟缺少了個體自覺的一階段。而就政治思想而論,則缺少了治于人者的自覺的一階段?!泵駴]有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無法在政治舞臺上表達自己的意見、主張,統(tǒng)治權完全掌握在國君的手中,這就造成了儒家政治思想,一是缺乏政治上的平等觀念,二是缺乏普遍的權利思想。如果與希臘雅典做一對比,我們就不難看到這一點。所以孟子講民本,還是在君主制下講民本,是從民的立場出發(fā),要求統(tǒng)治者以民為本,“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孫丑上》3.6),但因政治的主體未立,政治的發(fā)動力,完全在朝廷而不在社會,孟子等儒者“總是居于統(tǒng)治者的地位來為被統(tǒng)治者想辦法,總是居于統(tǒng)治者的地位以求解決政治問題,而很少以被統(tǒng)治者的地位,去規(guī)定統(tǒng)治者的政治行動,很少站在被統(tǒng)治者的地位來謀解決政治問題?!边@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平民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結果,是與貴族斗爭的結果,而不是統(tǒng)治者對其的施舍。民本與民主的追求不同,結果也不同。所以孔孟等儒者,雖然懷抱“士志于道”的政治理想,試圖通過“仕以行道”改變“滔滔者天下皆是”的無道現實,但由于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力量,無法對君權形成抗衡、制約,他們只能成為民眾利益的代言人,而沒能成為民眾的政治代表。他們對君主的批判,也只限于精神和道義方面,而無法對其形成制度、權力的制衡。從道德角度來看,“其德是一種被覆之德,是一種風行草偃之德。而人民始終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盡管以民為本,而終不能跳出一步,達到以民為主”。正因為如此,孟子等儒者所講的民本,是“他本”而不是“自本”,是“民惟邦本”,是君以民為本,而沒有思考民以何為本,沒有考慮到民自己的本。民以什么為本呢?有學者說民應以權利為本,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拔ㄓ邢碛袡嗬拍軗碛凶饑啦⒂辛α俊Nㄓ忻癖娤碛姓螜嗬拍苷嬲斪约旱募?,做國家的主,有效地抵抗他人對自己的侵辱?!彼晕覀兘裉熘v民本,不能停留在統(tǒng)治者之所本,還要問民之所本。要深究的,不是統(tǒng)治者以何為本,而是民以何為本?!斑@里的本,不是統(tǒng)治者政基永固、長治久安之本,而是民眾自立自強、幸福安寧之本。”這樣,通過借鑒民主制度中的公民權利思想,講民之本而非君之本,講自本而非他本,古老的民本說便可以煥發(fā)出新的思想活力。

      原載:《文化與傳播》2025年第6期

      作者: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孟子研究院 incentive-icons
      孟子研究院
      扎根孟子故里,打造首善之區(qū)
      3967文章數 1823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jié)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激情亚洲丁香社区| 黑人巨茎大战白人美女|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国产桃色在线成免费视频|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人妻熟女一区无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二区|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丁香花|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亚洲色婷婷综合开心网|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hd| h无码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日本老熟女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夜聊软件| 虎白女粉嫩尤物福利视频| 广东省| 极品少妇的粉嫩小泬看片|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 亚洲一区在线成人av| 久久人妻国产精品| 国产初高中生粉嫩无套第一次| 国产高清在线男人的天堂| 成人资源网亚洲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长兴县| 久久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色爱综合另类图片av|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中文字幕制服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麻豆|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91久久精品美女高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