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清遠清城的時候,與當地人閑聊的時候,聽到這樣一句描述:一部清遠史,半部上下廓。這讓我對“上下廓(上廓街與下廓街)”多了著幾分好奇,盡管不在事先規劃的行程中,我還是擠出了時間專門來打卡了上下廓街,這老街因護城而生,有500多年歷史,曾年年遭洪水侵襲,卻憑北江水運崛起為“粵北小廣州”的商業核心,如今,歲月洗去了舊日繁華的模樣,它卻在變遷中走出了新的生命力。
![]()
初見:水患里長出的街巷
站在上廓街的入口,很難想象這條如今整潔的街道,最初竟是為“護城”而生。明洪武年間,清遠筑磚城防御外敵,可南城垣緊臨北江,經八十余年沖刷屢遭坍塌,外側逐漸淪為松軟土墻。明成化八年,官府修復城墻時未用磚石加固,僅立排柵暫作防御,卻仍難抵洪水與外敵威脅。次年,巡撫與巡按視察后拍板:沿城腳修建176楹房屋,外側封墻護城,中留道路通行,既為巡邏士兵遮風擋雨,又能加固城防。
![]()
![]()
這排簡陋的房屋,便是上下廓街的最初模樣。“廓”是城墻之外的意思,因北江水流走向,上游稱上廓街,下游為下廓街,這個名字一叫就是五多百年。
當年,可北江既是老街的“生身父母”,也是常年的“心腹大患”。因建在城墻外的低洼地帶,又無防洪堤防護,每年四至八月汛期,江水便會漫過街巷。除了地勢稍高的三碼頭和南門口,整條街都成了“澤國”,居民只能踩著木凳往來,“水浸街”成了一代清遠人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
即便如此,北江的水運優勢仍讓老街成了商貿洼地——清遠地處粵北咽喉,筆架茶、駱坑筍等特產需經水路外運,外來的鹽、布、糖也在此中轉,碼頭漸漸增多,商鋪隨之興起,患中的老街竟悄悄攢起了商業生機。
![]()
探尋:“粵北小廣州”的舊時光
沿著街巷往深處走,下廓后街的幾座老府第格外顯眼。郭、李兩大家族人才輩出,相繼出了御史、朝議大夫等達官顯貴,他們按官銜建起御史第、中憲第、朗官第等十余座第府,2000多米的街巷里“府第林立”,“第府一條街”的名號就此傳開。
![]()
![]()
從清代乾隆年間到20世紀70年代,上下廓街迎來三次商業爆發,一步步成為粵北的商業地標。清初三百年是“奠基期”,街巷隨商貿需求不斷延伸,碼頭邊貨船接踵而至,貨棧里堆滿南北商貨,“凡到粵北經商者,必來清遠街”成了行內規矩。至民國十一年,兩街已綿延1550米,聚集820間商鋪,“十步一碼頭、五步一貨棧”的盛景,讓這里成了清遠最熱鬧的地方。
![]()
最讓我著迷的,是老街“粵北小廣州”的黃金時代印記。廣州、三水等城市淪陷后,南北商路受阻,清遠因地理位置偏遠成了“避風港”,珠三角富商紛紛遷居至此,各類商品云集上下廓街。即便白天有日軍轟炸,街道仍堅持下午4點開市到深夜12點,燈火通明的街巷里,商販吆喝聲、船工號子聲、顧客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清遠由此得了“粵北小廣州”的稱號,而上下廓街則被比作“廣州上下九”,成了真正的商業核心。
![]()
如今在僅存的300米騎樓間,還能找到當年的痕跡:好好百貨的“老字號執嫁妝”招牌下,店主好姨能備齊全套婚嫁用品,連“紅盆里大鏡朝前、小鏡朝后”的老禮儀都記得清清楚楚;幾位老人擺著方桌代寫春聯、請柬,朱昌垣老師已在此守了十六年,筆墨間滿是歲月沉淀的溫情。
![]()
商業繁華之外,是市井生活的煙火氣。榨油巷里,20戶人家門對門聚居,矮瓦屋的閣樓堆著雜物,屋前瓜棚爬滿藤蔓,孩子們在小巷里捉迷藏;夏夜的三碼頭,北江成了天然泳池,船家劃著小舢板叫賣粥品,榕樹蔭下,老人搖著蒲扇講古……水患帶來的煩惱,被商貿的熱鬧與生活的溫情悄悄化解。
![]()
駐足:新舊碰撞的新活力
20世紀90年代,一場大改造改寫了老街的命運。1994年,下廓街啟動改造工程,958戶居民搬遷,4500余人離開舊居,低矮瓦屋被拆除,彎曲小巷拓寬為大街,防洪設施同步完善,困擾了幾百年的“水浸街”問題終于解決。這場改造,讓上下廓街分成了“兩種模樣”:上廓街徹底“換新裝”,33層高的御水龍庭等高樓沿江北而起,沿江商城、郵電大樓矗立街邊,德國啤酒屋、咖啡館陸續進駐,成了高檔住宅與休閑消費融合的新式街區;下廓街則“守舊貌”,保留著20世紀的無電梯小樓,延續著質樸的市井氣息。
![]()
![]()
與此同時,清遠的商業中心開始轉移。南門街、北門街、先鋒路陸續崛起,大型商場相繼進駐,上下廓街的批發商鋪紛紛遷往松崗市場,曾經“千店林立”的盛景漸漸淡去。但老街的熱鬧并未消失,只是換了“打開方式”——深夜,下廓街漸漸蘇醒,宵夜檔的爐火燃起,酒吧的燈光亮起,KTV的歌聲飄出,排檔香氣彌漫街巷,本地人與朋友在此消遣,在煙火氣中延續著對老街的眷戀。
![]()
![]()
在街巷深處,歷史的痕跡從未遠去。下廓后街的尚武堂,是清代中憲第的一部分,如今仍是詠春、洪拳的研習地,郭氏家族的武術傳承從未中斷;郭見晟故居建于乾隆年間,“三間兩廊”的布局、蓮花紋石柱礎依舊精致,這座清代舉人的宅院,成了研究清遠古民居的活樣本;上廓街金廓小區內的殘垣斷壁,與大觀街的古城墻遺跡遙相呼應,作為元代始建的清遠城墻僅存的兩段遺存,默默訴說著老街與城池的羈絆。
![]()
![]()
從明成化年間的護城排柵,到清代的“第府一條街”,從民國的“粵北商業核心”,到如今的新舊市井空間,上下廓街的五百年,就是清遠城的縮影。它曾在水患中掙扎,卻借水運崛起;曾因戰亂迎來意外繁華,又在時代浪潮中悄然轉型。商業中心的地位雖已旁落,但“一部清遠史,半部上下廓”的說法從未過時——它承載的不僅是商業記憶,更是清遠人的精神根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