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辦的手機號,卻登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賬號。10月11日,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在使用新辦的手機號注冊網易云音樂時,收到驗證碼后自動登錄上了歌手李玟的賬號。針對此事,網易云音樂客服在接受界面新聞咨詢時表示,經核查,問題原因是團隊為藝人賬號綁定的手機號被運營商二次放號所致。已第一時間聯系新號主進行了相應的處理。
(10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
運營商將閑置號碼重新投入市場,初衷是資源盤活、物盡其用。可當一串號碼背后綁定的是社交賬號、個人數據乃至情感記憶,它就不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把“數字鑰匙”。一旦這把鑰匙未經“清理”就轉交新主,“前世記憶”便不受控地涌入現實,不僅驚擾逝者安寧,也侵犯生者情感,更埋下隱私泄露的隱患。“二次放號”不該是“記憶搬運工”,而應在流轉之前,先為數字信息“清場”,“二次放號”需要先給數字信息“喝碗孟婆湯”,守住尊重與安全的底線。
這起事件,表面是巧合,實則是“手機號強綁定”與“二次放號清理機制缺失”之間必然的碰撞。手機號早已成為串聯各類賬號的數字身份樞紐,然而當用戶停用號碼,運營商往往只做“空置冷卻”,未聯動平臺完成賬號解綁。李玟的賬號被新用戶“無縫繼承”,粉絲的私密留言也成了“公開的悼念”。更令人擔憂的是,類似事件屢見不鮮:有人新號登錄他人支付寶,有人頻繁收到前號主的催債信息……這都說明,若“二次放號”只顧效率、不顧清理,手機號就可能成為隱私的“破窗”,甚至財產安全的“漏斗”。
要清除“二次放號”背后的數字印記,不能僅靠平臺事后補救,而必須構建運營商、平臺與監管部門三方聯動的防護體系,在資源循環與信息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首先,運營商應承擔“源頭清理”之責。號碼回收不能止于靜置,而應建立“注銷—核查—解綁”全流程機制:在用戶注銷時主動提醒解綁關鍵賬號;空置期間通過技術手段探測該號碼綁定的主流平臺,并向相關平臺推送“號碼即將再投放”的預警,從源頭切斷賬號延續的可能。
其次,平臺應強化“賬號安全響應”能力。面對“長期未登錄+手機號易主”的賬號,應設置“驗證碼+身份核驗”雙重認證,而非僅憑手機號一鍵放行。對藝人賬號、逝者賬號等特殊身份,更應設立“數字遺產保護模式”,即便手機號變更,也能通過后臺鎖定權限,守護數據與情感的邊界。
再者,監管部門應明確“清理標準”,彌合規則空白。有必要出臺“二次放號數字清理指南”,厘清運營商與平臺的責任邊界,例如要求運營商提供“號碼綁定歷史查詢服務”,平臺在接到預警后限時啟動賬號凍結。讓“數字清場”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李玟賬號被登事件,警示意義遠超個案。它既關乎每一個人的數字身后事,也關乎整個社會對生命與隱私的敬重。當手機號完成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交接,它攜帶的不應是一串“未抹去的前世記憶”,而應是一段干凈、可重啟的數字旅程。唯有讓“二次放號”真正實現數字斷舍離,資源循環才能行穩致遠,而那份本應被珍視的懷念與私密,才不至于在技術的縫隙中,流離失所。當“二次放號”不再帶著“歷史印記”流轉,當數字信息能被妥善清理與保護,不僅能避免類似的尷尬與冒犯,更能讓“資源循環”真正建立在安全與尊重之上。畢竟,數字時代的資源盤活,不該以犧牲隱私、驚擾記憶為代價。
登上已故歌手李玟賬號,“二次放號”要先喝一碗“孟婆的湯”。從這個角度而言,顯然運營商是責無旁貸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